氣候變遷被國際社會視為衝擊全球經濟的重大風險來源,為減緩對金融體系的負面效應,央行今(30日)發布「因應氣候變遷策略方案」,在五項具體政策措施中,除了研究氣候變遷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也將運用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協助促進永續金融發展,並將綠色債券納入外匯存底管理運用考量。
央行總裁楊金龍本月15日在第四季理監事聯席會議後的記者會曾提到,央行首次將「極端氣候及能源轉型」納入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中,央行金融業務檢查處長蘇導民今與相關單位正式揭露「中央銀行因應氣候變遷策略方案」。
蘇導民表示,近年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造成龐大經濟損失,促使國際社會逐步採行低碳轉型措施,而轉型過程恐帶來產業營運挑戰,推升綠色通膨壓力,並增加金融部門風險。
蘇導民表示,為落實「2050年淨零轉型」政策目標,央行規劃從五大面向採取措施,包括研究氣候風險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以及氣候變遷風險評估方法與可採行的總體審慎工具,且研擬運用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協助發展永續金融,以及將綠色債券納入外匯存底管理運用考量;並研議11項具體行動,分為短期跟中期來推動,並進行滾動式檢討與調整。
蘇導民說明,運用貨幣政策操作工具的部分包含三項,研議將銀行辦理永續金融績效,納入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參考指標;研議將銀行發行的永續發展金融債券,列入央行小規模附買回測試操作標的;研議以銀行辦理永續金融績效,作為受理轉存款續存參考指標。
外界好奇氣候變遷如何影響貨幣政策?官員舉例,某地區因連日大雨,使得當地房屋或車輛淹水,這些房屋和車輛是以擔保品作為貸款,連帶使金融機構估價受影響,央行在與該金融機構交易時,會對其信用和擔保品題用進行調整,與貨幣政策有關,提醒銀行未來對授信對象進行評估,也要考量氣候變遷,不能一味地想衝貸款,無形中也是提高自身的風險。
另一項引人關注的是,「將綠色債券納入外匯存底管理運用考量」,官員指出,央行從2021年起,陸續投資綠色債券,到今年已有一定的投資量,投資標準按照安全性、流動性跟收益性來考量,以世界銀行(World Bank)、歐洲投資銀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等國際組織發行的綠色債券為標的,主要是以美元和歐元為主,會盡力投資但沒有要在外匯存底占特定比例。
至於是否會鼓勵業者購買綠色債券,蘇導民回應,央行與金融機構追求的範圍不同,站在央行的角色是響應國際趨勢,不見得有帶頭作用,而綠色債券也是根據現行利率,比照公債但殖利率少了一些。
被問及央行與金管會如何分工,官員補充,初期會訂定比較一般性指標,也跟金管會合作,但雙邊領域不同,金管會要求ESG揭露評鑑或人員培訓,並協助綠色金融發展,央行會透過貨幣政策操作,評估氣候變遷對國內經濟金融和貨幣政策的影響及因應方案,金管會與央行平時透過金融監理聯繫小組會議了解國際措施,未來在資料面和風險評估模型有合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