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勞工遊行於民進黨部前結束。陳品佑攝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報告,
台灣2021年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已降至43%,不僅呈現十年新低,也是1980年代以來最低;相較於當年經濟成長率高達6.53%,經濟成長的果實顯然到受薪階級分享不到。
當年政府一再強調台灣經濟成長率是亞洲四小龍最棒,受薪階級卻感受不到,還承受低薪又高通膨的痛苦,這種「失溫的成長」,讓民眾相對剝奪感更重,到底哪個環節出錯了?
台大國發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直言,從產業政策面來看,我們可以發現,過去政府經常把「產業升級」過度簡化為「投入更多的資本設備」,當投入資本設備而創造的GDP,當然也就被資本家拿走了。
但若改為強調「研發」,這是仰賴高知識勞工的投入,還是受僱人員享有經濟成長果實,多少能對縮小貧富差距帶來一些平衡效果。
我國GDP分配面結構。太報製表
薪資報酬占比持續下探、固定資本支出趨勢攀高根據主計總處統計,我國GDP分配結構由受僱人員報酬、營業盈餘、固定資本消耗、生產及進口稅等4項組成。從過去十年的大趨勢可以發現,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持續下探,該占比在2021年低到只剩下43%。反倒是固定資本支出,以及營業盈餘持續攀高;2021年的營業盈餘占GDP比重升至十年新高、達到36.5%。
這意味著,
受薪階級所分享到經濟成長的果實越來越少,但資本家卻因為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本支出,進而分走了更多盈餘。若再進一步觀察1980年代以來的大趨勢,1982-1991年,當時十年平均的經濟成長率高達8.33%,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有接近一半的49.3%,而企業分走了約三成左右的營業盈餘。
但隨著固定資本消耗從1980年代的「個位數」,一路急劇拉高至2012-2021年的15.9%,這十年期間,受僱人員報酬在GDP的占比也就萎縮到44.6%。
我國GDP分配面結構。太報製表
經濟成長走向資本密集、所得分配必然惡化辛炳隆表示,當經濟成長模式走向資本密集,資本家投資了更多的資本支出,當然也就分走更多經濟成長的果實;所得分配惡化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也就是說,當我國經濟走向知識密集、資本密集,也就是GDP已越來越多來自知識工作者,以及資本投入的成果,資本家與知識工作者所分配到的經濟成長果實也必然會增加。
但知識工作者的從業人員相對是少的,這也是勞動報酬占GDP比重越來越低的、所得分配越來越惡化的原因。
「產業升級」不等於「資本化」,更要強調「研發」但從產業政策面可發現,過去政府經常把「產業升級」過度簡化為「投入更多的資本設備」,故而投入資本設備而創造的GDP,當然也就被資本家拿走了。
辛炳隆說,若改為強調「研發」,而研發基本上還是仰賴高知識勞工的投入,多多少少能產生平衡效果。例如IC設計產業,最主要的成長動能是來自「知識」,所以IC設計產業成長的果實,就是分配給這些投入研發的工程師。儘管還是少數人,但至少經濟成長的果實是歸給勞動者。
因此,辛炳隆提醒,台灣的產業政策,不要光走資本密集產業,錯把「產業升級」等同於「資本化」,這只會造成經濟成長果實被資本家拿走,所得分配不均衡的問題日益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