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需求續旺,10月工業生產指數115.11,歷年同期新高。圖為鴻海科技日展出晶圓。李政龍攝
經濟部統計處今(25)日公布10月工業生產指數為115.11,為歷年同月新高,年增14.5%,連20個月正成長。統計處副處長陳玉芳表示,全年製造業生產指數應能超越2021年高點,再創歷史新高;年增率也上看1成5。
統計指出,受惠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及雲端資料服務等需求持續暢旺,挹注資訊電子產業生產動能續增,累計今年1-10月的工業生產指數為109.58,年增16.27%;1-10月的製造業生產指數已達110.36,年增17.43%。
陳玉芳指出,目前全年製造業生產指數的高點紀錄為2021年的100;依此推估,接下來11月、12月指數只要48.2,全年製造業生產指數就能創高。
增速方面,陳玉芳說,若設算全年成長1成,未來2個的製造業生產指數只要81.6;若全年成長2成,未來2個月的指數要139.18,達標的機會相對小;但若成長1成5,未來2個月指數只要達110.39,就有機會可以看到。
言下之意,在AI相關商機加持下,今年全年製造業生產指數應能再創新高,年增率上看15%以上。
外界熱議AI到底有沒有泡沫化?陳玉芳表示,從10月電腦電子光學製品業的指數193.73,維持歷年同月新高,且年增率高達45.39%,連續28個月正成長,就可知AI商機仍持續,沒有泡沫化。
至於10月工業生產統計呈現月減態勢,指數較上月減少1.03%,陳玉芳解釋,因伺服器產品規格不同,業者生產組合有些微差異所致。
從主要中行業看,包括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光學製品業指數皆為歷年同期新高;機械則受惠半導體、印刷電路板、拋光矽晶圓等設備需求續旺,已連續13個月正成長。
基本金屬業仍因國際鋼市平疲,連續第6個月負成長;化學材料及肥料業仍未擺脫需求疲弱及低價競爭;汽車及其零件業也是連8個月負成長,所幸受到車輛電動化政策延續,抵銷部分減幅。
經濟部並推估,11月製造業生產指數約在113.9至117.9之間,年增10.6%至年增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