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對等關稅20%衝擊 CRIF:台灣產業「痛苦指數」攀高峰 9產業毛利面臨高殺傷

    2025-08-05 16:30 / 作者 鄒秀明
    「對等關稅」稅率20%仍對台灣出口產業造成實質衝擊。圖為基隆港。路透社
    美國7月31日正式公布對台「對等關稅」稅率為20%,CRIF中華徵信所今天表示,事前預估的20%至25%相符,雖屬低標,但仍對台灣出口產業造成實質衝擊。若以出口美國100元商品須繳交20元稅金計,勢將壓縮企業獲利空間,並改變台灣出口產業佈局與競爭力。

    CRIF中華徵信所分析,台灣產業毛利率直逼關稅率,依台灣上市櫃32大產業分類(不含金融業)統計,今年第一季整體平均毛利率僅22.95%,僅略高於20%的對等關稅,已有明顯獲利壓力,其中9大產業恐面臨高殺傷力。依毛利率進一步分析衝擊如下:

    高殺傷力產業(毛利率低於20%):包括光電、塑膠、鋼鐵、紡織、水泥、電子零組件、電纜、油電燃氣等9大產業,最受衝擊。

    中度衝擊產業(毛利率介於20%-25%):如電機機械、汽車工業、化學工業、玻璃陶瓷、通信網路業、航運業、造紙工業、橡膠工業

    相對安全產業(毛利率高於25%):如半導體、生技、資訊服務、貿易百貨、電腦周邊,以及數位雲端、觀光餐旅、居家生活、建材營造、食品工業、綠能環保、其他電子、運動休閒、其他等14類,但仍將面臨部分獲利壓縮壓力。

    2025上半年上市產業類股毛利率高殺傷力(低於20%)產業排行(CRIF提供)


    台灣出口競爭力陷劣勢,日韓稅率更低、越南成本更低

    目前台灣所面對的20%稅率,高於日本、韓國與歐盟的15%稅率,也高於東南亞如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國的19%,與越南相同,但越南具備較低人力成本,台灣競爭力明顯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愛爾蘭、印度等國自2017年以來在美國進口市占率均明顯上升,愛爾蘭更從2.1%成長至5.6%,並在出口結構上與台灣高度重疊,已成潛在競爭對手。

    2017年以來各國在美國市占率消長(CRIF提供)


    工廠外移成選項,中小企業壓力最大

    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在高關稅、高成本夾擊下,企業若無法快速升級產品結構,勢必將加速外移至低關稅國家生產。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台商對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的投資分別成長165.03%與286.54%,顯示布局轉向已啟動。對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轉向海外設廠將是為數不多的選項之一,否則恐面臨關廠風險。

    相對於台灣應對吃力,中國則已大幅減少對美依賴,自2017年的21.6%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9.9%。儘管部分是藉由「產地轉移」洗出口地,但此策略有效降低了直接衝擊。

    半導體尚待232調查,美台談判仍存轉圜空間

    目前半導體產業是否適用20%稅率仍有待美國《232條款調查》結果公布,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若未能排除或降稅,將對台灣支柱產業造成更嚴重影響。此外,美國汽車與農產品進口降稅,也將進一步衝擊台灣內需市場。

    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對等關稅雖已成定局,產業沙盤推演已展開。台灣若能加速降低對中國代工依賴,並強化高毛利、高技術含量產品的出口佈局,仍有機會爭取在後續與美談判中的籌碼與轉圜空間。

    鄒秀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