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老條例上路後,推動雙北老屋重建,卻也衍生不少爭議。資料照
全台屋齡逾30年以上的建物有516萬戶,老屋重建議題備受關注,而《危老條例》於2027年5月落日,其中,時程獎勵正式在今年(2025)5月11日全數歸零,內政部確定時程獎勵改以規模獎勵替代,而危老條例擬從適用範圍、容積獎勵機制、程序簡化等面向修正。不過,專家認為,危老重建衍生小基地的「紙片屋」,讓市容新舊建物紛雜,且超值的容積獎勵,反讓老屋放緩重建,應思考退場機制,回歸到《都更條例》。
國土署長吳欣修與內政部長劉世芳赴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備詢。資料照
危老不落日再修正?紙片屋等爭議多 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台屋齡30年以上的建物超過516萬戶、相當每2戶就有1戶是老屋,即便政府積極推動老屋重建,但截至今年3月底止,全國都更核定件數有1222案,危老重建核准件數4197案,又《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將於2027年5月31日面臨落日。內政部長劉世芳表示,初步規劃危老條例後續適用範圍、容積獎勵機制與項目及配套獎勵措施等修法方向,修正草案內容完備後,報送立法院審查。
只是危老條例上路迄今,社會接受度高,核准件數是都更案件的3倍以上,卻衍生不少問題,包括基地面積太小、容積獎勵給予浮濫,使得「紙片屋」、「牙籤屋」林立,不僅建築結構安全引發疑慮,迷你基地重建案猶如在都會區街廓貼上狗皮藥膏,反倒讓都更推動更為牛步。
危老條例上路屆滿八年,在七都當中,台北市的申請數和核准數最多。太報製表
時程獎勵太優渥 掀建商、屋主搶搭潮 台灣房屋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表示,從《都市更新條例》自1998年公布實施後,都更的成果十分有限,趕不上屋齡老化的速度,為了加速老屋重建,政府於2017年5月10日公布施行《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規定3年內的時程容積獎勵10%,當時吸引一波建商、地主搶搭上車潮,只要在特定期限內滿足條件,就能順利取得時程獎勵。
陳定中指出,相較之下,規模獎勵就有整合的需求,面積達200平方公尺(約60.5坪)以上,即可申請規模獎勵,每增加100平方公尺,另給予0.5%獎勵,對建商而言,不僅要擴大基地,還得額外進行整合,需要投注更多的時間跟財力。
然而,就都市發展的角度,陳定中分析,規模獎勵優於時程獎勵,因為危老條例並沒有最小基地的限制,只需要幾十坪面積,趕在時程內取得容積獎勵,就能夠進行重建,蓋出一堆的紙片屋,成為都市奇觀,因為房屋的支撐力較差,恐怕不具備防災功能,反而喪失原本的初衷。
依危老重建條例規定,危老容積獎勵再加上基地規模獎勵,加總後最高可獲得40%。太報製表
超值容獎+無限展延成毒藥?專家籲適時退場高源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所長陳碧源直言,國內的房市價格歷久不衰,特別台北市都會區房價跌不下來,與政府推動的不動產政策上,不僅有「毗鄰性公共建設投資」的外部資本化效果,
與危老條例的優惠政策有關,超值容積奬勵誘因支撐一定程度的房價,老屋本身的價值再加上容積獎勵改建成功的期望值。
陳碧源認為,
許多地主抱持優惠政策到期,政府一定會展延的心態,以及「放越老、政府給越多、房產越值錢」的預期心理,如同百貨公司週年慶檔期,既然年年有週慶,大家就不急於一時,
民眾的胃口越來越大,期待更優惠的政策,所以不急著同意重建,似乎背離「加速重建」的初衷,不如廢止危老重建條例,回歸到都更條例。
住展雜誌發言人陳炳辰觀察,過去不少建商為了搶時程獎勵,蓋出蔚為奇觀的「紙片屋」或「牙籤屋」,實際在市場反應不如預期,反而都更案比較有話題性、指標性,危老讓人詬病的是,基地過小且獎勵高,淪為建商圖利的目標,
早期推動是為了提升民眾對老屋重建的意願,現在既然已達到目的,落日有其必要性,政府應思考逐漸退場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