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挺巴勒斯坦人權大遊行。周永受攝
以哈衝突發生超過18個月,雖歷經協議停火但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又重啟空襲,全球各地持續舉辦聲援巴勒斯坦的行動。以「台灣巴勒斯坦自由連線」為首台灣的民間團體也集結發起「台灣挺巴勒斯坦人權大遊行」,要求政府譴責以色列。
11歲的巴勒斯坦女孩安樂(Malak)則表示,她站出來是為了替加薩的孩子們發聲,那些和她一樣的孩子們,也想要玩耍、學習,並在和平中成長,但他們卻被轟炸、被餓死,甚至被埋在瓦礫之下;每天都有房屋被摧毀,每天都有父母失去孩子,而世界卻保持沉默。她認為,加薩的孩子有活下去的權利,加薩的人民有自由的權利,希望台灣和加薩站在一起。
在台灣的11歲巴勒斯坦女孩安樂(Malak)。李佳穎攝
在台巴勒斯坦人Hazem則說,18個月以來,種族滅絕持續發生,以色列不只靠坦克、無人機與炸彈,它也依靠其敘事與謊言傷害巴勒斯坦。他控訴這場戰爭其實是西方殖民政權試圖擴張其在巴勒斯坦的殖民統治與利益的戰爭,使得種族屠殺被正常化。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傅可恩傅(Kerim friedman)、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司黛蕊(Teri J. Silvio)與謝力登(Derek Sheridan)都是在台灣的猶太籍學者,他們共同表示,越來越多的美國猶太人反對這場戰爭,他們是猶太人但並不是以色列人,質疑以色列是否可以代表所有猶太人發聲。
他們共同表示,雖然作為年輕的猶太所以沒有經歷過納粹的大屠殺,但他們從小被教導「不再發生」。這句話對某些人來說,意味著猶太人不再遭遇災難,但對我們與許多大屠殺倖存者後代來說,它應該代表對所有人都不再發生,他們無法接受現在發生的暴行竟然是以猶太人的名義進行,反猶主義確實是一個真實且嚴重的問題,但不應將殖民行為合理化。
遊行團體從西門捷運站步行至外交部,並提出5項訴求,包括台灣應該重返世界,政府應堅守轉型正義理念及人權立國價值;台灣政府發出聲明譴責以色列;外交部停止與以色列駐台單位的合作關係;經濟部公開台以雙方軍武製造之貿易紀錄並停止提供材料與技術;文化部應取消與以色列文化合作協定,拒用文化洗白種族滅絕。
活動約有300人參加,政黨還包括綠黨與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另有在台灣的伊斯蘭團體與印尼移工組織參加。對此,外交部回應,尊重我國公民社會團體言論自由及對我國外交工作所表達的意見,政府自2023年10月7日以哈戰爭發生以來,持續關注相關情勢發展,並與友好及理念相近國家密切聯繫,對受戰亂影響者提供必要的關懷及人道協助。
外交部表示,政府曾捐款50萬美元給「美慈組織(Mercy Corps)」,透過和「美慈組織巴勒斯坦分部」合作,對加薩地區提供人道援助物資;台灣一向與國際社會共同譴責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威權主義對民主自由之傷害。外交部呼籲以哈雙方持續斡旋與溝通,透過談判化解對立與衝突以達成停火協議,為中東地區帶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