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選舉結果出爐,由政治素人尹錫悅贏得勝利,不過,尹錫悅強調的「韓美同盟」與現任總統文在寅的「開放對中、朝鮮立場」截然不同,外交政策是否大洗牌?台灣學者認為,儘管尹錫悅親美路線明確,但韓國現階段的經濟負成長、年輕人「相對剝奪」感嚴重等,勢必要先解決最棘手的內政問題。
國策研究院今(3月10日)舉辦「中共兩會與韓國總統大選」座談會,由國策研究院執行長郭育仁主持,針對韓國總統大選的結果,邀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洪耀南、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東杰、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盧信吉、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等,進行深入分析與說明。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洪耀南認為,從選區來看,首爾的改變影響總統大選的結果,從首爾市長補選就產生變化,主因在於不動產政策的失敗和疫情衝擊自營業者的生計等,導致首爾選民轉而支持保守陣營;不過,從尹錫悅提出的政見來看,若上任後對不動產採取減稅政策,房市恐再漲一波,又韓國今年的經濟表現不佳,原油和原物料上漲、因晶片短缺使得汽車外銷減少等,都是亟待處理卻棘手的問題。
尹錫悅雖然險勝當選,但執政黨在國會席次仍有172席,國民力量加上國民之力的席次無法相比。洪耀南說,在2024年國會改選之前,將進入朝小野大的格局,施政勢必遭遇困難。加上保守政營有不少菁英在過去的派系鬥爭中黯然離去,在缺乏人才的情況下,尹錫悅只能回頭重用傳統官僚體系治國,不見得是好事。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助理教授盧信吉分析,外界印象中,韓國所謂的進步派跟保守派是指「對北(韓)政策」的進步或保守,觀察本屆總統大選結果,是親美跟親中的辯證過程,並未完全投射到兩派陣營,意即保守派不見得親美、進步派就一定親中,尤其在外交政策,兩派陣營多個意見交織、界線模糊,使得本屆選舉結果難以預測。
盧信吉指出,兩派陣營的候選人也深知此道理,既然親美、親中的界線模糊,鎖定的族群難以預測,雙方一開始就捨棄掉此部分,直接就缺點進行攻擊,產生的效應是,原本不滿文在寅政策的族群,在關鍵時刻表態,進而影響選舉結果。
由於尹錫悅的主張被視為親美,在此前題下,台灣的議題是否在韓國被檯面化?盧信吉說,以往韓國政府因對中政策上有所顧忌,但尹錫悅的態度親美,儘管不是很主動,但在美國盟友中提到台灣機會是增加的;還有一點,倘若韓國要走向「反中」陣營,台灣近幾年的發展和外交政策,堪稱是最有經驗的國家,屆時韓國會關注台灣如何反中,或是如何回應中國政策。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東杰觀察,從今年年初以來,朝鮮飛彈試射頻繁,正好是總統大選呈現拉鋸、緊繃的階段,顯然,朝鮮並不關心選舉結果,也不在乎誰會當選;韓國的外交政策,整體上仍是美國戰略的追隨者,自主外交空間並不大,能否有效處理韓半島問題,是新政府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