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媽媽大概是全臺灣現在最重要的老人家吧。」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良打趣說起獨居的媽媽。高齡80的徐媽媽目前有糖尿病及帕金森氏症等多重慢性病,但每天起床時分的血壓、血糖、在家中臥房、浴廁、客廳的行進路線與時間,都會透過物聯網科技傳到徐業良的手機,他再將數據傳上臉書,讓居住各地的兄弟姊妹讀取,若要打電話問安,也會打開手機確認媽媽已在客廳,再打回家問候。
徐媽媽可以住在一個自己寬心,子女也安心的住家空間裡,全賴55歲的兒子徐業良一手打造「真正」有用的關心連線模式。徐業良說道,他曾多次在外演講時問及聽眾,現在科技如此發達,AI似乎真的可以取代人類,「但每次問家裡有用遠端照護系統的,或是有在用機器人陪伴老人的,都沒有半個人。」
徐媽媽是元智老人福祉科技中心所編的國際刊物第一期封面人物,讓大家第一眼就關注到,透過設計者的用心讓長輩無障礙使用科技,可以為老年更添方便。(照片╱徐業良提供)
徐業良直指在老人福祉科技發展浸淫多年的心得,「這一行需求很多、發明也很多,但是兩端卻遲遲沒有接上。」他嚴肅指出學用落差造成的資源浪費,讓「科技服務長輩生活」這件事落空,「花很多力氣發明出來的產品,卻是人家不要用的。」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創立於2003年,此前10餘年都是以研發以及申請專利為主體,研究並設計老人相關智慧科技產品。在2016年則透過經濟部的研究計畫,結合國內寢具公司世大化成,由徐業良及7個畢業的學生共同創立「世大智科」新創公司,全力推動將產品商品化以及銷售,尤其主攻失智症領域。
徐業良在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服務15年,與在學學生、畢業生跨領域組成新創團隊,團隊大約30人,學有所用為銀髮打造安心晚年。(照片╱徐業良提供)
「我們過去帶著研發結果參加各種展覽,人家問東西哪裡有在賣,都買不到,逛一逛覺得無聊就走了。」徐業良除了管理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本身也是機械系教授,設計是他的專長,而積累20多年在學術界研究開發經驗後,轉向經營公司當老闆,對他而言是求學、教學之外的第三人生階段展開,「當教授時只要有論文發表就好,但當老闆,你要能夠把產品變成商品。」更重要的,是可以規模化生產以及賣出去。
在學校,學生發揮無邊無際的創意,用有限的手邊素材組裝成產品原型都是容易的事,但要做成人人都願意使用的產品,可就沒有那麼順理成章。徐業良舉例,讓失智長輩戴上有定位系統的手環就可以減少走失,「但最困難的就是戴上手環。」
徐業良幫徐媽媽所改造的居家生活就是以「生活是一種習慣」為立基,從「技術」轉到「設計」的思維改組。不論是鋪上安置傳導器可定位長輩行進路線的巧拼地板、可以偵測人在床上、在床緣、還是離床的智慧床墊,又或是可以雙向互動的呼叫鈴,長輩不用焦慮沒有人聽到她的需求等裝置,也都不干擾徐媽媽的日常生活,她不用配合新的發明,去產生新的行為,什麼事都不用多做,就可以享有科技帶來的真實便利,進入方便又安心的新生活。
天才呼叫鈴設計大小剛好一手掌握,適合精細的小肌肉控制已經不靈活的長輩。當長輩按鈴,連結的手機裝置可以馬上收到,並且回傳訊息或是與長輩通話。(照片/徐業良提供)
也就是說,過往的發明常太講究於「要產出一個王牌產品來解決所有問題」,卻忽略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多了太多異物感入侵的不適。徐業良回憶當初只是為了讓媽媽下載健康偵測的App,按鍵傳回資料,母子就大吵,明明只要按三個鈕,次次媽媽都覺得太難、不想學。
而現在,每天徐媽媽的居家作息,都會鉅細靡遺地即時傳回徐業良的手機,作為未來資料庫的運用,了解長輩老化的進程。「最重要的,還是我媽媽願意為了兒子的關懷配合。」徐業良強調,每一筆母親的資料,都是他與媽媽聊天的內容,為什麼今天晚起,為什麼昨天淺眠,為什麼下午血壓偏低,還有最近血糖維持的很穩定。有鼓勵與真實的在乎,而不是為了偵測與收集而要求,讓長輩除了不覺干擾,還倍感窩心。
讓長輩可以安心到老的,除了科技的發明與進步,家人的陪伴與支持,才是長輩更願易配合的主因。(照片╱徐業良提供)
從2016年與學生共同創辦新創公司開始,徐業良讓參與的學生都是共同創辦人,在學的學生則可以用做專題的方式加入研發,目前整個團隊多達約30人,辦公室常常是半空的,分組出門發掘問題與需求、向業主做簡報、做demo(展示),或是找廠商談樣品與估價。
提起學有所用,以及跨領域合作帶給學生的成就感,是很接地氣的「有經濟誘因,又可以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孫輩的青年人現在對於如何便利長者生活更有感也更投入,連結產學,讓學校成為真正人才培育的孵化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