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季風增強,臺灣逐漸進入冬季。當人們換上冬衣,每天都希望待在棉被中久一點的時候,街頭的浪浪在簌簌發抖。貓狗是人類的同伴動物,馴化已久,發展出親密的互動關係,但在城市的每個角落,我們都可以看到浪貓浪犬。有的從出生就流浪著討生活,也有的因為人類任何任性的理由而棄養了,更有的是貌似被飼養,其實正確的定義是被虐養。牠們貼近人類的日常作息,卻不是在家中受寵的毛小孩,走入寒流,太報跟你一起「與浪同行」,照應在地球這顆星給彼此溫暖的生物。
浪貓因為各種原因遊走街頭,與人類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對浪貓有多了解與友善,我們就更能發展出讓彼此溫暖與療癒的正循環關係。(圖片/白宜君攝)
在臺北市汀州路與和中華路之間的永昌里,是一個寧靜的老社區。巷弄窄小、三、四層樓的老公寓參差比鄰,騎樓下多是做生意的店面,住戶多半長久為鄰,彼此相識。「這裡矮房子多,浪貓也很常見。」在社區住了30多年的劉媽(化名),家裡養了3隻貓、3隻狗,是社區資深愛媽,也是資深鄰居。她說自己是低調餵食浪貓浪狗的「個體戶」,長期以來不時被鄰居抗議,「造成環境髒亂」是主要投訴理由。劉媽體諒地說,「有些人住在一樓,會覺得困擾。」而在今年初,在一群社區志工協力下,永昌里自發性蓋起4個木製貓屋,推動定點「乾淨餵食x 責任餵養」,讓街貓與人類的生活往和諧共處邁進。
「浪貓生活在外面本來就是很危險,我知道的這個月已經死掉5隻了,有狗咬的,也有被車撞的。」劉媽語帶不捨。在老公寓密集的住宅區,浪貓可以如蜘蛛人一樣飛簷走壁,活動力與行動能力更是「沒有一個地方到不了」。但即便貓族身手矯健,卻難以安全似「如入無人之境」。在城市中討生活,與人共存總是最大的難題,即便是帶著飼料前來的愛心媽媽,不當的餵養方式也會造成人貓關係緊張。
已經連續做了3屆永昌里里長的陳玟如指出,浪貓是一個里民萬年抗議的老梗。「餵食不犯法,你不能拒絕愛媽來餵,但過去餵食的習慣不一,有的愛媽直接灑在地上或是餵食廚餘就離開了,造成環境髒亂,住民當然會不悅。」陳玟如過去曾勸導過任性餵食的愛媽,但效果不彰,只好跟在這樣的愛媽屁股後頭,前腳對方來餵食,後腳她就把食物殘渣收走,每天比賽看誰早到,或是半夜攔截,你放我收像鬥法,疲不堪言。
老社區中,浪貓隨處可見,與人類生活零距離。(圖片/老郭提供)
不當的餵食習慣,會讓環境髒亂難以整理,也造成人與人、人與貓之間的緊張關係。(圖片/白宜君攝)
社區中人與人應該要互相尊重,人也應該要尊重一起生活在此的不同生物。(圖片/白宜君攝)
「我是搬到這邊後,浪貓常在晚上叫,真的沒辦法睡覺,才注意到這裡有浪貓。」老郭(化名)是社區新住民,臥室窗邊夜夜傳來貓叫,開始發現浪貓與社區安寧之間的關係。本來與同伴動物並不親近的她認為,了解動物習性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我去查國外怎麼跟浪貓相處的例子,找到了韓國漫畫家的乾淨餵食點計畫。」目前,她家裡已領養4隻浪貓,其中3隻即來自永昌里。
老郭所說的,是從2013年起,在韓國首爾江東區推動「街貓餵食小站」的漫畫家姜草。姜草注意到街貓會因飢餓,而有翻找垃圾桶的習性,提倡設置可以擋雨的餵食小站,讓街貓可以在定點接受人類好意,並在友善互動的過程中,佐以TNR絕育計畫。這樣浪貓不但不會帶來環境髒亂,也可以是社區美化的一份子。
永昌里社區志工打造將乾淨餵食點,擺放在地勢較高處,方便浪貓取食。(圖片/白宜君攝)
木板上明顯貼出動保處與社區里長的支持,並且宣導友善街貓。(圖片/白宜君攝)
志工用食物引誘浪貓,鼓勵浪貓學會進餵食定點取食。(圖片/白宜君攝)
永昌里的4個「街貓餵食小站」,除了友善街貓的住民願意提供門前空地放置,里長也動用公權力,讓公有地上可以出現餵食點。目前設置量雖然不多,但已大幅改善環境衛生。
餵食小站除了有志工定時整理與補充貓食,且木板上貼著動保處的「街貓友善照顧行動方案」貼紙、里長陳玟如的名片,也宣導乾淨餵養是TNR有效的下一步。種種公部門的肯定「標籤」,是要讓愛媽愛爸知道,以後餵食都可以坦率的把食物放在這裡。
老郭與劉媽不約而同指出,社區的愛爸愛媽過去都很低調、害怕自己的餵食造成和鄰居之間「不能說的張力」,破壞多年情誼;也有人批評把貓屋放在社區明顯的生活區域「太高調」。「但我真的覺得,照顧浪貓不該偷偷摸摸。」老郭去上動物行為課程,不遺餘力的將社區貓隻抓紮、原放或送養,並且勤於與里長溝通,讓想要收養街貓的民眾可以直接聯繫永昌里。「友善街貓是美化社區形象的一部分,我們要學會更重視牠們的平等生存空間。」
浪貓習慣來到乾淨餵食點取食,也成為社區美化的一部分。(圖片/老郭提供)
浪貓習慣來到乾淨餵食點取食,也成為社區美化的一部分。(圖片/老郭提供)
若是想認養永昌里的小貓,可直接與里長聯絡。志工會協助了解幼貓的個性,並且嚴格追蹤後續認養的狀況,請記住:不棄養。(圖片/老郭提供)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研究員陳宸億在大學時期是動保社團的「貓長」,永昌里曾是他的「轄區」。大約8年前,他住在鄰近的三元街,第一次進入「完全還沒有人進去紮過」的永昌里,度過「守株待貓」的瘋狂時光。「一抓到就是馬上帶回家準備結紮。」他笑說就像是一個資深老師每年畢業那麼多學生,一個晚上能帶回幾隻真的都已經記憶模糊。
站在與民眾溝通動物權的立場,他直言過去碰過有些愛媽是「只想餵食,不想管那麼多」。但永昌里所推動的乾淨餵食計畫,其實是進一步意識到可以做得更完整,「且里長願意幫忙協調,這個很重要。」把友善流浪動物當作是社區營造的社會運動,打造一個容納更多人進來討論的空間。
他時常走入社區做教育宣導,觀察到民眾對於浪貓的反感,大部分來自於「臺灣餵食的情況太過普遍」。每個人都可以餵食浪浪,不需要經過教育,也不需要經過同意,造成了觀感上的不舒服。但深究浪貓源頭,是「放養、棄養、或是沒有做絕育手術等人類不負責任的行為」,以及動物並沒有強制登記身分的隱匿性,才是造成浪貓源源不絕的根本,有沒有人餵養或是努力做TNR,都不能規避現實。
陳宸億多年與人族與貓族打交道,習慣聽到人類碰到不理解的動物行為,就理所當然的排斥。「貓會跳車頂留下腳印、搗亂花圃或是在違建的空間裡竄動、號叫。」日常瑣碎的動物行為,造成人類空間被侵略的緊張,「但最終的解決之道,還是我們都各退一步,只有打從心裡包容,才不會事事覺得被冒犯,才能夠真心接納貓族與我們共處同一空間,牠們有同樣的生存權。」
延伸閱讀:
都市中有浪貓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事情了,拿掉人類本位,我們擁有一樣安全生活在地球的權利。(圖片/陳宸億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