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吃美食、看壁畫、體驗農作!來一場深度台東太麻里之旅,體驗原住民文化的熱情與美麗

    2020-07-01 12:04 / 作者 洪采姍

    太麻里鄉金崙村以溫泉聞名,其實這個小村莊裡更別有韻味的是豐富的原住民文化。當地以排灣族為大宗,其實住民族群多元,匯聚了閩南、阿美、卑南、魯凱族等多元風貌。 


    金崙聖若瑟教堂是原住民文化與宗教信仰融合的獨特建築。

    金崙大橋〉最美高架橋,體驗海中行車之感

    過去每逢連續假日,前往花東旅遊與進入金崙的車潮在此交織,造成金崙車滿為患。為紓解交通,「金崙大橋」應運而生。



    金崙橋最高處達40公尺,橫跨金崙溪出海口。車行於上,視覺錯位下,會有向海中開去的錯覺,日落之際,染紅的天空與壯觀海景相襯,被譽為是「全台最美高架橋」。



    曾經,村民擔心高架橋繞過金崙村,會讓該村成為被遺忘的部落。不過,太麻里鄉民代表羅春明表示,過去堵車只是車來、人不下,未帶來多少經濟效益,開通後車潮分流,反而讓來到金崙村的都是願意駐足消費的旅客;且大橋也成為熱門拍照景點,令人流連忘返。

    金崙大橋建成後,車潮雖分流,但願意駐足的遊客也變多了。(圖片提供/王富生)

    金崙村充滿人情味。「打個蛋海旅」民宿負責人林志豪笑說,客人常反映,流連村落一圈後,肚子都飽了,原來村民看到旅人往往熱情地遞上食物。採訪團隊走在村裡,突然有位大媽提著一瓶瓶洛神花茶分送給大家,立馬感到沁人心肺的友善。

    聖若瑟教堂〉原民文化與宗教信仰的結合

    村裡最醒目建築物「金崙聖若瑟教堂」,不說還以為是部落長老集會所,建物外圍一圈像是戴上插著三隻羽毛的大頭目的頭飾。



    教堂內,十字架上的耶穌、聖母、聖若瑟像皆著排灣族傳統服飾,大門、彩繪窗、祭台、蘸水杯皆以木雕、陶器刻劃圖騰,訴說獵人、百步蛇及聖經故事,牆上還掛著山豬骨、獵槍。

    金崙聖若瑟教堂一景。

    與其說這是座教堂,不如說是座原民文物館。原來,十多年前教堂重建時,教友提議可改為排灣族文化的建築形象,於是金崙聖若瑟教堂完美融合原住民文化與宗教信仰。

    金崙車站〉藝術壁畫俯拾即是

    金崙車站是座獨樹一格的台鐵車站。站內大廳,一條條幾何黑白線條與構圖橫亙於挑高的牆面,前衛又大膽。



    這是台東縣政府文化處透過「南方以南、大地藝術節」計畫,與台鐵合作,邀請義大利藝術家Esther Stocker揮灑創意。作品名為《線性空間》,觀者能藉由空間視覺的混淆,尋找生活中被忽略的關係與美好。

    通往海灘的全台最美涵洞。

    車站旁通往海灘的一處涵洞,兩旁彩繪壁畫,由卑南族藝術家見維巴里與賓茂國小師生合力完成,金色大地與絢麗的色彩、幾何線條圖形,是將天上的繁星和排灣族的神話故事結合,猶如將天與地的連結,帶到這個涵洞裡,意外造就這座涵洞成「全台最美涵洞」。

    力卡咖啡〉刺蔥拿鐵飄香

    車站附近一家文青風的力卡咖啡廳,由返鄉青年林志豪所開。阿美族與排灣族混血、從小居於外縣市,林志豪直到回鄉參加收穫祭,深受感動。有感於對部落文化的失根,決定以拿手的旅宿餐飲業推廣家鄉文化。



    咖啡廳特色餐點是刺蔥拿鐵、刺蔥海鹽磅蛋糕。刺蔥是原住民的香料,嘗起來有股淡淡柑橘香氣。林志豪將磅蛋糕揉合刺蔥與海鹽,是對過去靠海而居、阿美族奶奶的懷念,亦巧妙地融合了原住民餐食文化。

    刺蔥海鹽磅蛋糕。 (圖片提供/台東縣政府)

    南迴改的開通對部落有著深遠意義。「觀光客變多,就業機會增加,推動年輕人返鄉,更重要的是部落文化得以傳承,」村長陳志偉語重心長表示:「金崙不能做空心觀光。」



    但要有文化內涵,必須族人認同與理解部落文化,現在許多年輕族人不重視傳統精神,如長幼有序、敬老尊賢等美德。他期待團結各世代,在觀光上一起努力。長輩們可以講打獵、祖先的故事,中壯年獵人們可當導覽員,帶遊客夜觀、體驗農耕,再由年輕人做數位行銷。

    土坂部落〉毛蟹的故鄉,打造觀光生態圈

    離金崙不遠的「土坂部落」,隱身在群山懷抱,是全台唯一保存完整5年祭傳統儀式及「頭目、家臣制度」的部落;另因盛產毛蟹,被稱為「毛蟹的故鄉」。隨著南迴改通車,駛入山中十多分鐘即可抵達,一窺其神祕面紗。



    純樸而寧靜的山中村落,晌午,族人在院子圍在一起用餐,白天就傳來卡拉OK的歡唱聲,部落裡慵懶自得的氛圍,使旅人心情放鬆。



    部落裡多為平房,卻有一棟用鮮豔筆觸畫著陶甕、蝴蝶、百步蛇、小黑人在豐年祭唱跳的雙層樓房舍,格外醒目。室內木質裝潢透著乾淨恬靜,是排灣族人吳亞璇帶家人返鄉後,於2018年開始營運的「金宿」。

    土坂部落民宿金宿,讓旅人感受迷人的原民文化。

    金宿提供部落導覽與手作活動,餐食皆是山中自然農食,是由吳亞璇及村中各店家、族人合作供應的行程服務。看似理所當然的合作,其實花費許多心力。吳亞璇認為,族人可各司其職、一同打造觀光生態圈。



    不過,族人初始有所顧慮,深怕過於開放恐引來不速之客。吳亞璇不斷與社區協會、部落領袖、村長等溝通,建造觀光服務生態圈,是讓旅客了解部落文化與環保精神。各種元素加乘後產生效果,村民才逐漸認同。為了讓族人更安心,吳亞璇也會篩選客人,若態度不佳的會婉拒訂房,讓土坂部落維持安寧。

    小米學堂〉體驗農作工藝

    位於土坂部落入口的 Talem 小米學堂,就是與吳亞璇合作的生態圈據點之一。「Talem」是排灣語「種植」之意,由繪滿圖騰的小屋、樹屋、茅草屋集結而成的體驗站。



    走進室內,一束束大大小小綑綁的小米或垂掛或放置展示;戶外空地上,正在煙燻獸皮;爬上樹屋,一排排木片上刻有族人自己畫的故事。旅客可在此了解部落文化與禁忌,體驗原住民農作工藝與知識,也可紮營住宿。

    土坂部落的Talem 小米學堂。

    藍保.卡路風(Lanpaw Kalijuvung)是排灣族勇士團成員的「獵人」,對於狩獵故事信手捻來,然而他卻主推農耕體驗,為什麼?



    「大部分人覺得刺激的狩獵課更有趣,其實原住民大部分為農耕,」藍保說,不了解種植,怎知道四季的植物變化,如何追蹤在山林間的獵物?應結合周遭景點,統整一條觀光動線,於是與周遭商家、部落合作,帶旅客遊小米田,教導綑綁小米、結繩,製作觀賞玩物「迷你小米」,或體驗趕小鳥、釀酒等行程。



    「通車後旅人行進速度變快,透過這些方式來思考怎麼留人。」藍保強調,南迴改通車後為了招攬旅客,種種設計都十足用心。

    跨越東部山林的南迴改。(圖片提供/王富生)

    作者:沈瑜 攝影:池孟諭 文章出處:遠見雜誌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