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為諸神立傳 府城說書人謝奇峰

    2018-11-01 00:00 / 作者 白宜君

    在臺南廟宇最密集的中西區,55歲的謝奇峰穿梭在熟悉的街坊與廟宇之間,身形精瘦的他工作一天仍精神抖擻,雙手比劃,嘴上滔滔不絕:「這是金華府,保留了清代木構街屋形式的宮廟,跟一般座落在街頭或是巷尾的大廟不一樣,金華府以前是北勢街上許姓人的家廟,所以夾雜在住家之間,已經登錄為市定古蹟,主祀關帝爺。」言語不斷,神威凜凜的神將在謝奇峰的解說下頓時更加活靈活現,「貼身在側的是關平將軍與周倉將軍,這裡都是府城粧佛名師-西佛國蔡家的作品,他們已傳承五代。」話鋒一轉,又聊到建築:「古樸無華是金華府的特色,幾經整修,廟方也還是堅持讓樑柱維持原來的顏色,保留戰後樸實風,雖沒有金碧輝煌,但卻給人寧靜安定的感覺。」

    謝奇峰對金華府的前世今生如數家珍。(圖片╱白宜君攝)

    西佛國是傳承五代的臺南妝佛工藝者,謝奇峰與他們相交甚深。(圖片╱白宜君攝)

    金華府古樸的外型,讓他在街屋之間,毫不突兀。(圖片╱白宜君攝)

    耳濡目染 臺南子弟熟知臺南事

    謝奇峰是府城五條港人,從小生活在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每周幾乎都有神明聖誕,熱鬧放鞭炮的老臺南。現年八旬的老父過去在海安路上做生意,父母忙於工作時,青少年的謝奇峰就愛跟著參與廟會,「扛轎、戴將爺、跳家將,我都做過啊,只是經過爸爸攤子前面的時候要繞路一下,不能被看到,哈哈哈。」謝奇峰發出招牌爽朗笑聲。



    小時偏愛廟會活動的謝奇峰,崑山工專(現崑山科技大學)電子科畢業後擔任營業所業務工作,但對廟會的興致不減。1998年,在地文史工作者鄭道聰的赤崁文史工作室進駐神農街,推動神農街再生計畫,讓過往只喜歡參與廟會活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謝奇峰大開眼界。謝奇峰說自己從「看熱鬧」到「看門道」一念之間的轉捩點,是「我總要讓自己提昇啊!」隨後他馬上報名隔年的觀光導覽解說員訓練,立志成為一個「身為臺南人,應知臺南事」的臺南通。

    謝奇峰帶團走訪老臺南街區,這裡有古樸廟宇,有深藏不露的匠師,都需要一雙在地的眼睛,帶著陌生的遊客認識與欣賞。(圖片╱謝奇峰提供)

    學工出身 寫「神」卻更有心得

    謝奇峰雖有正職,在導覽解說員結訓後,卻像是打通了他想要跟眾人交流廟會所知,與傳遞臺南廟宇之美的任督二脈。他轉化自己從小到大浸淫的府城底蘊,不僅假日帶團解說,有空時也為民俗雜誌採訪撰文。更讓他對自己「說神、寫神」得到信心的,是以一篇書寫府城神明齊力守護境內人民抗煞(SARS)的散文,得到2004年府城文學獎。說到這一劑「認證文人」強心針,謝奇峰臉上彷彿重現初知得獎時的不可思議,神采飛揚,「雖然只是佳作啦,哈哈哈。」



    謝奇峰的廟宇訪查佔據了他下班後的所有時間,「除了刮風下雨,爸爸是不會在家的。」他轉述女兒甜蜜的抱怨,坦言小家庭中老婆與兩個女兒都支持他的興趣,而且鼓勵他「這是做好事」,讓他毫無壓力的將一大部分的生命力都灌注在府城的神明故事。



    「我不是念文學科班出身的,做文獻跟田調考察就要更認真,才會有說服力。」謝奇峰從2007年開始經營奇摩部落格,將一步一腳印訪查的廟宇紀事圖文,在網路全數公開,7年內發表了1248篇文章、32478張照片,累計450萬的瀏覽人數。



    「我一開始設定的對象就是全世界,矢志要做為府城廟宇資料庫。」謝奇峰說自己對讀者的責任就是不藏私,且廟宇的材料隨時會因田調資料的出現一直更新,他也會馬上修改,力求資料正確:「我最瘋狂的時候一天寫三篇,我現在的讀者有很多是從小就開始在看我的部落格長大。」

    安平觀音亭主祀觀音菩薩,有一說是從16世紀末就由在地居民供奉。謝奇峰在此蹲點記錄活動已經持續快10年。(圖片╱白宜君攝)

    在廟宇常走動的長輩都是謝奇峰的請教對象,看到他都會親熱的叫聲「少年仔」。(圖片╱白宜君攝)

    在廟宇常走動的長輩都是謝奇峰的請教對象,看到他都會親熱的叫聲「少年仔」。(圖片╱白宜君攝)

    著書等身 消除遊子鄉愁

    2014年,《圖解臺灣神明圖鑑》出版,創下可觀的六刷成績,全書記錄近百尊的神明,都是謝奇峰親自攝影撰文,為臺南眾多歷史古廟的神像寫生命故事。從探討神像來歷深入淺出的帶領讀者入門,是觀光、遊歷或是認識民俗生活中參拜的神明超好用的工具書。



    「很多網友讀者給我的回饋,是看我的文字解鄉愁。」謝奇峰的網友讀者遍佈四海,想家的時候,透過網路看到家鄉廟宇的活動,連結在地情誼就能止愁。他平均一年至少出一本書,也不時接受廟宇委託,撰寫廟誌或是醮誌,且從8歲到80歲,都是他的讀者。



    「有爺爺帶孫子來找我買書;也有媽媽陪著小朋友從屏東坐火車過來找我買書。」碰到熱情的讀者,他常直接送書。寫書之於謝奇峰為的並不是名或利,而是他分享所知的方式:「我從小看到乩童為人民問事,就很羨慕他們有幫助人的能力,也一直在思考我可以幫助人什麼。」只要廟宇有活動或是學生要做田野調查找上他協助,他都幾乎不推辭:「我只想要及時造福」,他順口改了「及時行樂」之於他的意義。

    有人情味的街坊鄰居都是謝奇峰的訪問對象,只有用誠懇與關心在地的真心,才能將府城的故事說得入味。(圖片╱白宜君攝)

    謝奇峰是勤於筆耕,著書多產的廟宇、民俗達人,開始動手寫之後從來就沒有累過,開發了人生最高興趣。(圖片╱謝奇峰提供)

    家人是謝奇峰最依賴的支柱,妻子與女兒對他的信任與支持,讓謝奇峰的人生下半場加油滿滿。(圖片╱謝奇峰提供)

    人生下半場 零耽擱 馬上就出發

    「我希望大家看了我的書可以更認識臺灣的神明。」他總把每一間廟宇比喻為一個微型的臺灣博物館,裡頭每一處的牆角磚瓦都有著歲月所刻劃的獨特痕跡,近年他更推動「神明命書」概念,希望開始注重記錄神像的「生產履歷」,為每一尊神明的出生時間、緣由、整修等等過程都詳細記錄,「就像身分證一樣,才不會一個閃失就被誤傳或誤植。」



    今年六月,他從「進去念書時圖書館已經有6本我的書」的國立台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畢業,也考到領隊執照;十二月,他即將從工作25年的崗位退休,但完全零「空窗」。「明年已經排好有記錄了很久的三、四本書準備要寫,」他興致勃勃:「也計畫好帶團去中國旅遊,可以一邊玩,一邊做古廟記錄。」人生下半場已經在預約他的時間,神明與他的緣份零耽擱、綿延持續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

    白宜君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