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態度調查4-2】長期扭曲低價影響電力結構及韌性 4成5可接受電價再漲 

2024-05-06 08:10
停電不代表缺電,但如何強化電網韌性是台灣電力是否穩健的關鍵。圖為松湖超高壓變電所工地,陳品佑攝
「電價凍漲案」成為立院朝野攻防戰,《太報》所做調查深入分析,約有32%的受訪者屬於「堅定反對漲價」,認為避免使用核電及大量投資及綠色能源是電價上漲主因,但是調查顯示多數是認可這次電價調漲,且對於未來電價是否要再漲,有近45%支持合理漲價及或可接受調幅10%以內,他們認為開發潔淨電力及強化電網韌性是首要工作,通過技術創新實現長期的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

《太報》委託皮爾森數據公司在今年(2024)4月初進行「電價、能源議題民眾態度調查」,針對使用電量越多的用戶是否該承擔更多成本及今年下半年若電價要再調漲,能否接受或可接受電價漲幅範圍,將受訪者區分為4大群體類型。

44.8%支持合理漲價及容忍緩漲 多數只支持漲幅在10%內

皮爾森數據調查顯示,「接受現況」者可接受這次電價調漲,但對未來電價上調持保守態度;「容忍緩漲」者能接受電價調整政策,未來電價漲幅只能接受最多10%調漲;「支持合理漲價」者認為電價合理調整是必要的,願意接受較大範圍的電價漲幅;「堅定反對漲價」者不只反對當前的電價調整政策,並且堅決不接受任何未來的漲價。

依照比例來看,「支持合理漲價」及「容忍緩漲」者合計有44.8%,代表可以接受今年下半年電價持續調漲,但只支持漲幅在10%內的佔多數(36.9%)。23.2%的受訪者對於這次電價調漲可以接受,但不能接受電價再次調漲。每3個人約有1人(32%)則是堅決反對電價調漲。



支持電價漲價者:台灣電價長期過低扭曲不合理

進一步分析不同群體對於電價調漲原因的看法,「支持合理漲價」群體與「容忍緩漲」群體各有45%及36.8%認為主因是電價長期低於國際平均,造成台電持續虧損,顯示出他們對於矯正電價以反映市場真實成本持支持態度,另外各有27.5%、22.9%的認為國際原料成本上漲是主要原因。

「堅定反對漲價 」群體最顯著認為電價調漲主因是「避免使用核能發電,增加了整體發電成本」(42%),27.8%的人認為「大量投資於綠色能源,使得台電財政壓力增大」是重要原因。「接受現況」群體對電價調漲原因比較平均地分布在多個選項上,其中最高的是「避免使用核能發電」(29%),另有8.7%的人認為是因為「發電設備老化需要更新」為所有群體中最高比例。





此外,進一步分析對於電價調漲意見不同的群體對於電力發展計畫發現,「支持合理漲價」群體顯示出對於幾乎所有類別的計畫都有較高的支持度,尤其是「開發潔淨電力」(69.7%)、「強化電網韌性,減少電能傳輸的事故、延長傳輸距離」(56.9%)和「布建儲能及智慧電網」(54.1%);「容忍緩漲」群體也有差不多的看法,表明對於技術創新與未來能源系統的改進持開放態度。

「堅定反對漲價」群體對於「核電廠維運」表現出較高的認同度(63.2%),認為核能可以提供穩定且成本效益高的電力,有助於控制或降低電價,反之,對於「開發潔淨電力」的支持度為最低(11.3%),且此群體在「都不認同」的選項也有較高的比例(27.5%),表明對現行政策的普遍不滿。「接受現況」群體除了在核電廠維運及開發潔淨電力都有較高支持外,對於「更新發電機組,增加發電效率」(30.5%)和「強化電網韌性」(29.9%)的支持度也較高,表現出他們認可提升基礎設施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電價態度調查4-1】5成7民意挺調漲 6成憂心缺電或跳電「請先給我穩定供電」

補貼台電是用納稅錢補貼用電大戶 惡果還是人民承受

檢視近年台灣的裝置容量佔比,火力發電仍然是主要的供電來源,雖然燃煤從2019年的最高峰2100.8萬瓩開始下降,但是2023年仍有2050.4萬瓩,而燃氣則是從1778.6萬瓩升至1897.3萬瓩,以發電量來看,火力發電佔比仍超過8成

這也使得當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後,每度電燃料成本持續增加,由2021年的1.24元增至2023年的2.62元,這兩年間發電成本的增加,的確有92%是因燃料成本所致。

台灣近年裝置容量變化


台電火力發電燃料成本


「電價未能反映發電成本,便是補貼化石燃料」這是國際能源總署IEA的警告,IEA估算台灣化石燃料補貼於2022年時大幅增加至近100億美元,是2021年的5倍,達到歷史新高,其中電力方面補貼更達到80億美元以上,「未充分反映成本的低電價就是補貼,而補貼就會鼓勵多用、推升需求」,大多數補貼是流向用電大戶與所得較高者,亦加深社會不公。

文化大學經濟系教授柏雲昌指出,長久以來,國際低價競爭策略是我國的能源政策之一。說穿了,就是用全民的納稅錢來補貼產業的外銷競爭力。就社會資源公平性來說,不但不公平,且產生嚴重的本土環境汙染與資源扭曲。廠商大量外銷的利潤不但沒有合理回饋給這片土地承受惡果的人民,反而造成貧富不均的嚴重社會問題。唯一享受台灣低廉外銷品好處的就是外國消費者。

台灣進口能源比例高達97%。圖為松湖超高壓變電所工地,陳品佑攝


台灣進口能源比例高達97%,電費卻未反映成本,不只造成民眾與企業缺乏節電的誘因,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中舜曾在受訪指出,以特別預算補貼台電,等於是用「人民稅金補貼台電,台電再補貼台積電」。柏雲昌也認為,台電都已經虧到要倒,卻是用老百姓的血汗錢納稅錢來補貼漏洞,就是不對。

台灣電價是長期扭曲的不合理結構,是工商用電大戶的電價負擔,遠低於民生用戶,2021年台灣平均電價是每度2.589元,工業用電2.535元還比民生用電的2.719元還少,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形容這就像是「咖啡館在補助工業用電大戶」,台灣直到2022年電價調整,以工商用電大戶為優先調整對象,歷經2年調整後,2023年時首見工商用電大戶的平均電價才高於民生用戶。

2023年才開始改變的長期扭曲電價結構


延伸閱讀:【電價態度調查4-3】近3成以為核電是台灣主要供電來源 綠能核能兩派對如何穩定供電沒交集

反對電價調漲認為應先追究決策不當及執行不力

然而,柏雲昌認為堅決反對漲價的民眾,關注的是另一個問題,為什麼台灣的火力發電量佔比始終維持在高檔的80%到82%?而核能發電量一直降到7%以下,如果再生能源能夠如預期目標在2025年再生佔比達到20%,民眾還不會那麼反彈,問題是非但連一半的目標都沒有達到,且蔡政府發展再生能源策略採取的是「大力補貼丸」,花了那麼多錢卻沒有達到目的與成效,也是台電累計虧損高達2415億元的原因,相關決策不當及執行不力等問題,都沒有追究責任,民眾當然不滿。

台電各項購電成本


近兩年台電售電成本比較


從這次調查結果顯示,支持漲價或緩漲的民眾是希望矯正電價以反映市場真實成本。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表示,台電巨幅虧損問題,表面原因是近年來國際能源價格大幅上漲,政府無法適時調整價格,根本原因在於公用事業費率深受政治影響,以致於在燃料價格巨幅變動時期,價格無法按照公式適時調整,因此,《公用事業管理辦法》修正重點不在於價格公式,而在於建立一個獨立於政治力之外的管理機構與透明的決策程序。

台灣碳稅聯盟發起人潘翰聲也認為,在野黨反對電價調漲是搞錯重點方向,應該監督的是電業制度改革,台灣缺乏的是獨立電業監管機構,電價用政治化討論,對民主有傷害,對產業政策也有傷害,無法就事論事,對台灣未來不是好事。

台電售電情形


近來台灣各地不斷發生的區域性小規模跳電事件,學者認為也是長期台灣電價不合理所造成的「惡果」之一,從調查也可以發現,強化電網韌性也是支持調漲電價民眾期盼未來可以改善的重點方向。

過去台電曾因財務狀況,減緩電網的投資,以台電輸電設備投資預算來看,在2008年至2016年期間曾逐步減少投資,2008年當年度約450億元,到2016年時僅約150億元,自2016年起才又逐年增加經費。

過去省成本未投資電網韌性 台灣起步已慢半拍

可是,近年國內用電成長快速,以及淨零趨勢下綠能分散供電的特性,電網結構亟需進行轉型調整,2022年發生的303大停電後,台電才在政府支持下規劃「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預計10年5645億元、也就是每年約560億元經費,投入電網相關建設,加速電網的韌性強化。

因此,台灣強化電網韌性的時程已經太慢,就像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在願意留任的記者會上指出,10年預算5645億元,從電廠、輸電、配電端皆有,中間輸電端投資最多;之所以需要新建輸電線,是因應綠能增加與工廠用電,「但建設非3、5年能看到成果,而是逐步改善。」

台灣電力系統可靠度


近年每戶停電次數


近年每戶停電時間


「台電過去是重電源開發、輕電網設備,現在終於醒了。」台電前獨立董事、中華大學創新產業學院暨企管系特聘教授許志義指出,發電、輸電、配電對一般人來說都認為是「缺電」。但專業上講的缺電是指電源開發不足,但是發電端的缺電往往可事先掌握,進行電力調度準備,「最可怕的停電是『輸配電的問題造成停電』,且90%都是毫無預警」,電價調整及其配套措施要思考是否符合能源轉型治理的上位戰略,落實「電力可靠與韌性」,才能達到浄零轉型的使命。

合理的電價不只可以反映市場供需,讓用戶端得以做出合理的生產行為,也可以讓台電在投資建設上有更積極的作為,因應氣候變遷及用電需求,建立更穩健的供電環境。

「電價、能源議題民眾態度調查」由《太報》委託皮爾森數據負責執行。針對全台灣年滿18歲以上之網路人口,從2024年4月3日至2024年4月12日,共計進行10天,有效樣本為1409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61%以內。



文字記者:洪敏隆
攝影:陳品佑
美術:王韋智
編輯:林佳鋒

發布日期:2024-05-06 08:10


誠邀您參與太報讀者調查問卷,只要一分鐘讓我們了解您的需求

洪敏隆

【電價態度調查4-1】5成7民意挺調漲 6成憂心缺電或跳電「請先給我穩定供電」

2024-05-06 08:10

台灣電價由電價審議委員會每年進行兩次審議,由於電價調漲對民生物價及產業都可能產生影響,《太報》委託皮爾森數據公司在今年4月初做「電價、能源議題民眾態度調查」,了解民眾對電價、電力供應、能源認知及節電政策的看法,並針對性別、年齡及收入等變項進行分析,梳理台灣的相關民意,以利後續相關單位能做出相應政策或推動方案。

洪敏隆

【電價態度調查4-2】長期扭曲低價影響電力結構及韌性 4成5可接受電價再漲 

2024-05-06 08:10

「電價凍漲案」成為立院朝野攻防戰,《太報》所做調查深入分析,約有32%的受訪者屬於「堅定反對漲價」,認為避免使用核電及大量投資及綠色能源是電價上漲主因,但是調查顯示多數是認可這次電價調漲,且對於未來電價是否要再漲,有近45%支持合理漲價及或可接受調幅10%以內,他們認為開發潔淨電力及強化電網韌性是首要工作,通過技術創新實現長期的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

洪敏隆

【電價態度調查4-3】近3成以為核電是台灣主要供電來源 綠能核能兩派對如何穩定供電沒交集

2024-05-06 08:10

2023年台灣發電統計數據顯示,火力發電仍是台灣能源結構主體,佔總發電量的83.1%,其中燃煤發電佔42.2%,燃氣發電39.6%分居一、二名,再生能源9.5%排第三,核能發電僅佔6.3%排第四,但是《太報》所做調查,有26.8%民眾誤以為台灣發電量佔第一的是核電,顯示國人對於能源資訊掌握不足,不清楚能源轉型的政策目標。

洪敏隆

【電價態度調查4-4】供電安全可靠要有智慧電網 5成民眾仍不知智慧電表功能

2024-05-06 08:10

要確保電網供電安全可靠,必須要更智慧化、即時調節與更精準預測並掌握負載,發展智慧電網是解決台灣供電困境的重要處方。然而,政府早在2010年就規劃推動電網升級為智慧電網,如今不僅與最初訂定的進度目標有很大落差,從調查還發現近半民眾不了解智慧電表的功能。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