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你知道你的孩子在哪裡嗎?」已故藝人孫越曾拍攝的公益廣告經典台詞,宛如警鐘。全國每年失蹤件數一直以兒少失蹤比例佔最大宗,且以12至17歲的少年自願離家居多,值得關注的是網路誘拐、網路性剝削的盛行,少女離家比例近年遠大於少年,甚至離家出走有幼小化的情況,最小離家年齡僅有8歲。
不論是遭誘拐離家或主動離家,兒少都容易遇到許多非預期、無法處理,甚至無法求助的狀況,尤其離家問題相對以往日益複雜且危機四伏,若不幸遭性騷擾、性侵害、恐嚇、暴力傷害、被迫吸毒或性交易,都讓兒少身心受創,不易復原。
警政署2018至2022年11月底統計,少年自願離家佔少年失蹤比例8成以上,2019年甚至將近4000件,更讓人憂心的是12歲以下兒童自願離家的情況也有增多趨勢,2018至2022年11月的統計,12歲以下自願離家兒童共有714件,最小年齡僅8歲。
是什麼,讓孩子萌生「離家出走」的念頭?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馮燕以社會學的「拉力與推力」理論解釋,當父母管教太嚴,動輒出現傷害、否定孩子的惡言之推力,孩子會選擇「罩他」的人,尤其在網路世界中,孩子容易遇上比他年長、有經濟力的外人,一拉就走。
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曾在2017年分析,離家兒少首次離家平均年齡為14.5歲,年齡多集中在13至15歲國中階段,代表國中階段的青少年,很容易因內部的家庭、人際關係、學校的挫折等,再加上外部的利誘,讓孩子選擇離家出走。
兒福聯盟進一步從第一線服務經驗中分析,女生離家的比例多於男生,顛覆一般人認為男孩較難管教的印象。事實上,根據警政署的統計,少女離家比例也的確比少年多出許多,近5年(2018至2022年11月)少女失蹤件數是1萬5045件,比少年多出近5000件,男女失蹤比例是4:6。
兒福聯盟政策中心主任李宏文說,家庭功能不完整、親子功能疏離是主要的「推力」,而外部誘惑增加,尤其是在網路吸引人的誘拐手法推陳出新,很容易把孩子拉走,並且衍生網路性剝削等問題,這也是NGO團體一直呼籲重視兒少離家問題,這跟犯罪預防有絕對關係,但是「裝睡的人叫不醒」,政府一直漠視這個嚴重的犯罪議題。
全世界兒童失蹤防治組織ICMEC曾在2022年1月召開國際研討會,發現歐盟疫情期間,兒少被誘拐、性剝削事件是疫情前的兩倍,李宏文說,台灣幸好3級警戒期較短,不然問題同樣會更嚴重。
臺灣展翅協會秘書長陳逸玲指出,目前法律與政策上有兒童性剝削的概念,卻沒有防止兒童網路誘拐的概念,衛福部雖做很多後端被害人的服務,但是前端的預防措施很欠缺,包括政策上的宣導策略與方針如何落實到第一線,且在警政單位眼中,性剝削問題被認為沒有立即的生命危險,未被列在優先救援順序,也是很大的問題。
兒盟失蹤兒少中心組長謝欣伶表示,由於網路發達,少年離家也已不是過去單純的離家求助同學、鄰居,而是透過網路認識可以救濟他的人,也因為可尋求資源變多,不只是離家跨區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重複離家情況也變得更加頻繁。
謝欣伶說,這不只是協尋風險變高,孩子遭遇風險也變高,因為離家在外孩子需要錢,過去可能是到餐廳打零工,現在透過網路聯繫,不是被騙當車手、詐騙就是陪酒、性交易,更嚴重是遭到拘禁、虐待。
因此,強化前端預防及事後的預防再失蹤,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2022年11月〈兒童權利公約》(CRC)國際審查,國際委員指出台灣青少年的休閒遊樂權利不足,且越大是越無法滿足。李宏文以親子館為例,北三都加上台中,幾乎每個縣市都是一區一座親子中心,但是有聽過設置多少座少年中心嗎?
李宏文強調,少年相關服務需要用更初級概念,回到社區蹲點,複製到全國各個角落,並且系統性診斷,跨部會整合的預防,包括青少年自殺、心理健康、 離家失蹤、網路安全等全面檢視,現在「不投資少年,以後就是蓋更多監獄」,社會將付出更慘痛代價。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副司長郭彩榕回應,政府各部會都有意識到網路誘拐是需要關注的議題,也有透過強化初級預防,告知社區負責預防工作的宣講師強化教育宣導,《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也有修法將相關機制納入,待立院審查通過執行。
除了兒少自願離家的情況這幾年居高不下,另一種兒少失蹤趨勢是遭到父母或親屬擅自帶離的情況增加,其中又以12歲以下兒童居多,根據警政署統計,2017至2021年兒童遭擅帶失蹤發生數為2024件,且相對比整體平均尋獲率約9成至9成2,這幾年未含積案找回件數是1653件,平均尋獲率是81.7%,低於整體平均值。
擅帶與離婚率有直接關聯,2017年有5萬4439對是近年新高,2018至2021年雖有下降趨勢,但2021年仍有4萬7888對離婚。
為避免未成年子女遭父母擅帶失蹤案例一再發生,兒盟也呼籲應儘速增修《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22-1條,將民間團體倡議多年的「離婚商談服務」及「未成年子女照顧計畫」入法,藉此減緩兒少因父母離婚所承受的衝擊,確保兒少生活照顧及親子關係維繫無虞,以維護兒少最佳利益。
兒少失蹤後啟動的尋人機制,兒盟中區社工處副主任許慶玲以實務經驗觀察,很多家長仍誤以為孩子要失蹤24小時才能報案,提醒若孩子失蹤當下就應請求警方協尋。
許慶玲提醒,協尋時照片越清楚且資訊越明確,找回孩子的速度會更快。她呼籲家長平常就要做準備工作,將常幫孩子拍清楚的照片,現況有些離家少年難找的原因,是修圖軟體普遍,孩子多數照片都修過圖,可以提供公開的照片跟實際樣貌會有差距,且必須寫出孩子明確特徵,不要用「清秀」等無法辨識特徵的描述字樣,並教導孩子熟悉爸媽的聯絡方式。
雖然兒童遭誘拐騙走的情況變少,但是這幾年還是有零星個案發生,且孩子走失的情況仍時有所聞,例如2022年12月19日,桃園市八德區一家幼兒園發生5歲蘇姓男童獨自走出幼兒園,在寒夜中走3公里迷途才被警方尋獲的離譜情況。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企劃宣導處處長許雅荏說,失蹤原因可歸為故意跟非故意,前者是刻意拐騙,後者的責任是在當時的主要照顧者責任,以孩童獨自走出幼兒園,也顯示幼兒園的門戶管理SOP沒有落實。
許雅荏說,靖娟曾做過調查,2到4歲是幼童走失的高峰期,主要是這階段孩子開始具備行動能力,最常走失地點則以公園、遊樂景點、大賣場、百貨公司這4個場域最多。
家長必須先理解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特性,許雅荏指出,這階段的幼兒身高只有80到110公分區間,在公共場域裡很難被看見,只要有擺設或設施就易被遮住,而且孩子的視野只有大人一半,辨識位置還沒成熟,很多父母會告訴孩子「玩完到這裡找媽媽」,但小孩玩一玩,方向感就會亂掉,不易找到照顧者的方向。
要避免孩子走失,「手不離開孩子,眼睛視線不離開孩子」當然是最好方式,許雅荏認為,現實情況很多家長帶孩子出去也是想放風,不可能一直牽著,但是在人多的地方,人力配置最好仍有一對一的策略,若是孩子在玩組合式遊具,照顧者最好是站在對角視線,不要站在同一個方向,確認都能看到孩子。
由於幼兒失蹤防不勝防,平常就要做好機會教育,靖娟呼籲要讓孩子建立自我保護,讓孩子謹記3個原則性。第一、一旦跟家人或照顧者走失,待在原地不要動,因為孩子視野限制,有時不知道家人就在附近,移動增加尋找難度。第二、若有人趨前關心,不要跟對方離開,請對方幫忙大叫父母、老師或照顧者名字,或通報服務中心廣播。第三、若需要求助,盡量找尋穿著制服者,例如警察、警衛或店員。
從孩童出生到長大成人,過程中只要有些許閃失,就會造成難以平復的悲劇及傷害,如何強化每個階段的預防失蹤,不論是家長、政府,都還有很多需要學習、努力、改善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