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自行車的亂象在更名為微型電動二輪車(微電車)、於11/30掛牌納管、強制保險後,過去無法確認廠商是誰,誰都可以引進、拼組車子下,監理單位沒資料、警察單位不好追查車主的情況將不復存在,而對知名廠商來說,微電車納管之後就不會被劣幣驅良幣,消費者買了車之後才能更有保障。對政府而言,微電車在2035年的淨零排放路徑也能作出15%的貢獻。
今年1-11月機車累積掛牌數約莫68萬台,其中8萬台為電動機車、60萬是燃油機車。這當中還沒有把每月銷售台數6500-7000台的微電車給計算進去(過去免掛號牌),如果用每月銷售台數進行回推,那麼整個二輪車市場佔比便會變成燃油機車79%、電動機車11%、微型電動二輪車10%。各位觀眾你看到其中的貓膩了嗎?
電動機車11%+微型電動二輪車10%就有21%,微電車掛牌上路後2023年電動機車市場佔比基礎就是由21%起跳,從這個基礎向上堆疊和從11%開始追逐,哪一個比較容易實踐2030年新售電動機車35%、2035年新售電動機車70%的目標?自然是在21%基礎上向上堆疊來得容易實踐,原來微型電動二輪車掛牌納管、強制保險,除了解決社會交通亂象外,背後還有達成淨零排放階段目標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