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與德國在25日達成妥協,確認在2035年之後仍然可以銷售使用「e燃料」的內燃機引擎汽車。此舉被環保團體批評為替燃油車開後門,可能造成淨零排放的目標失敗。
在歐洲議會與歐盟各國政府原本都已同意的狀況下,歐盟本來在本月初馬上就要通過俗稱2035年大限的計畫,實質禁止燃油新車在2035年之後於歐盟銷售。但是,擁有全歐洲最大汽車產業的德國,在最後一刻緊急向歐盟提出異議,要求歐盟承諾可以繼續銷售使用e燃料(e-fuels )的燃油汽車。
e燃料實際是一種合成燃油,利用二氧化碳以及電解水取得的氫,合成為一種人造甲醇。德國跑車廠保時捷是目前投入e燃料發展最力的車廠,在智利投資e燃料廠,利用當地豐沛的風力發電,以及從大氣中捕捉的二氧化碳,生產e燃料。
理論上e燃料可以做到「淨零」碳排,只要生產過程沒有用到排碳的能源,從空氣中捕捉的二氧化碳,在燃燒驅動內燃機引擎後,只會依照原本數量排回大氣層中。歐盟原本的計畫便是規定2035年之後只能銷售零碳排的車輛,德國便是要求明文標示,e燃料車也能列為零碳排的車輛。
只是,e燃料車畢竟就是一種燃油車,發展這種技術的出發點也是在保存燃油車供應體系與內燃機技術,因此遭到環保團體質疑批評。
主張廢除燃油車的環保團體T&E估計,開了e燃料車的大門,到2050年時,原本會被電動車取代的2,600萬輛到4,600萬輛燃油車,將會繼續生產銷售。燃油車將額外消耗原本可以停用的1,350億公升汽柴油,「導致新汽車可以去碳化的努力失敗,讓更多傳統的燃油車可以在2035年之後繼續燃燒石油:對於石油大公司來說是個雙贏。」
福斯、福特等已經積極轉向擁抱電動車技術的大車廠,則是致信給歐盟執委會表達抗議。他們認為,自己率先承擔風險轉向發展電動車,不該在一夕之間被剝奪發展電車可能帶來的未來市占率與利益。
不管是電解水,或者是從大氣中捕捉二氧化碳,e燃料的生產需要耗用大量電力。所以,如果沒有好好認證e燃料生產過程中可以全程使用零碳綠能,耗用的排碳能源將非常可觀。T&E引述的研究估計,e燃料行駛所需要耗用的總電力,大約是電動車的5倍。這也是環保團體質疑e燃料產業的核心問題,耗用電池車5倍的電力,這麼大規模的能源,要怎麼從現有的水力、風力與太陽能這些零碳綠能中「榨取」出來。
這些問題最終也要回到廣泛的認證問題上,綠能產業始終不乏「漂綠」的詐騙行為,開放燃油車繼續銷售,可能使這種詐騙大規模持續進行。e燃料燃油車必須要配備確保不能使用化石燃料的偵測技術,否則可能又被拿來燃燒汽油、柴油。
一些專家認為,燃油引擎技術最終應該保留給無法使用電力取代的產業,像是民航機,而不是擴大開放給可以用電動車取代的燃油車。
但是,主張開放e燃料以保留傳統內燃機技術的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則是在網站上表明,e燃料可以利用現有的燃油、加油站輸送系統,讓現有的汽車零件可以繼續使用,比起全面推倒重來的昂貴成本,發展e燃料有助於達成淨零排放。
e燃料還有「能量保存」的優點。全球各地盛產綠能發電的地區,不一定與電力需求區域重疊。雨季豐沛的水力發電,季節性的風電豐收期,不一定能夠完全被配電網消耗掉。如果這些電力可以拿來生產e燃料,就能保存下來成為其他用途的能量。
德國政府帶頭要求開放e燃料車,根源於德國聯合政府中的中間偏右的自由民主黨(FDP)。自民黨黨籍的德國交通部長威辛(Volker Wissing)表示,應該對多元化的汽車產業技術保持發展可能性。
德國總理蕭茲是中間偏左的社民黨籍,但是社民黨無法在國會取得過半的執政席次,必須與自民黨以及偏左的綠黨共組聯合政府,被稱作「紅綠燈」政府,因為三個黨的代表顏色各是紅(社民黨)、黃(自民黨)、綠三個紅綠燈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