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言論自由的界線有多寬?《BBC》探討與疫苗有關的誤導性「迷因」,遭上千外國網友圍剿

    2020-11-30 19:01 / 作者 黃梅茹

    網路迷因(Meme)常伴隨時事而生,並透過幽默的文字與圖像讓網友們產生共鳴,而近日外媒《英國廣播公司》(BBC)探討疫苗相關的迷因可能會傳遞假消息的報導,慘遭外國網友「炎上」。炎上源自日文,有網戰之意,多指某議題引發網友批判、嘲諷,演變成輿論事件。


    外國饒舌歌手 Drake 〈Hotline Bling〉MV 裡的圖,時常被套入網路迷因模板。(圖片來源/截自 Twitter)

    國外廣傳的誤導性迷因:認為染疫比打疫苗安全

    全球各家生技公司的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苗屢報佳音,英國《金融時報》還引述匿名消息人士說法,稱英國政府將批准由德國生技公司 BioNTech 與美國輝瑞大藥廠合力研發的新冠疫苗,成為率先批准使用新冠疫苗的西方國家。首批接種工作預估於 12 月 7 日登場。



    眼見離民眾接種疫苗的日子越來越近,《BBC》也在 11 月 29 日刊文,探討網路上反新冠疫苗的「搞笑」迷因可能會帶來哪些危害(Covid-19: What’s the harm of ‘funny’ anti-vaccine memes?)。



    報導舉了好幾個與新冠疫苗相關的迷因哏圖,一個是改編自外國饒舌歌手 Drake 〈Hotline Bling〉MV 裡的圖,該圖不認同從病毒中恢復的比例有 99.97%,反而認同疫苗會改變我們的 DNA,以證明染疫是相對安全的選擇。






    《BBC》報導認為該張哏圖可能會誤導民眾,根據資深統計學家奧客(Jason Oke)在牛津大學的說法,有關恢復率的說法並不準確,「在所有情況下,風險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年紀,且往往未將新冠肺炎的短期和長期發病率納入考量。」而在沒有疫苗的情下,將不可避免地造成更多感染,進而導致死亡。



    如今,染疫者已造成過沉重的醫療負擔,並壓縮到其他重症、慢性疾病患者的醫療資源。



    此外,因新冠疫苗可能會產生手臂酸痛、頭痛或體溫升高一兩天的副作用,有些誤導性的迷因因此誕生,這些迷因圖的主體是被毀容的人物圖像,一旁加註「我覺得很好,一點也不痛」的文字,以諷刺疫苗副作用的嚴重性。



    先前還有迷因沒有根據地指稱,讓人們「遵循戴口罩」的要求之後將是「實驗疫苗」,最後是「植入微芯片」。另外,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也經常成為「反疫苗主義者」的攻擊目標。



    鑽研假消息的哈佛大學講師多諾萬(Joan Donovan)表示,類似的網路迷因可能會影響人類對科學和藥物副作用的信任,近而產生恐懼。



    同時,也有專家持不同意見,參與非營利組織 First Draft 的反假消息報告的庫本(Seb Cubbon)認為,「我們應尊重和讚賞眾人的觀點,例如疫苗可能破壞人身自由等,但這也證明,疫苗實際讓人們在原本無法做的事情上更自由了,還能為維護他人的人身自由做出貢獻。」

    網路論戰開打:迷因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真的好為假消息擔心

    《BBC》30 日在臉書刊出這篇報導,在短短 13 小時內引來將近 7000 則留言,且有過半數的人認為該篇報導在進行言論審查,因為「迷因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有人則表示:「我不害怕疫苗,但我覺得畏懼迷因更蠢。」或是「反疫苗言論或許又錯又毒,但他們有權發聲,我們能做的只有為人們點出真相,並祈求眾人不會被這些迷因沖昏頭。」



    但是,也一部分的人認為不是每件事都能拿來開玩笑,且為不實訊息感到憂心:「有許多人因染疫病故,所以我們更希望疫苗能在眾人身上好好發揮效用。」

    大多外國網友認為,網路迷因算是言論自由的一種,不應對「反疫苗」的迷因進行言論審查。(圖片來源/截自《BBC》粉專)

    看來,要如何在言論自由與宣導正確訊息間達到平衡,是門相當深的學問。

    更多太報報導

    「就連我的存在,也被我媽當陰謀論一環」網紅媽媽的行徑讓英男子決意大義滅親

    中國戰狼瞄準新目標|趙立堅發假照片,秒激怒澳洲人、澳總理要求道歉



     

    黃梅茹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