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日俄軍襲擊烏克蘭東北部哈爾科夫州時使用的一枚飛彈的殘骸,烏克蘭軍方表示,確認這是北韓的KN-23(火星-11)短程彈道飛彈。路透社
俄烏戰爭開戰即將屆滿3週年,有報導指出,俄國去年下半年加速採用北韓的彈道飛彈,顯示雙方的合作關係已經很快脫離「低科技」的砲兵、步兵支援。
日本《讀賣新聞》週日(23日)報導說,去年6月俄國與北韓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之後,俄方使用北韓飛彈襲擊的次數迅速擴大,簽約後是簽約前的九倍以上。
《讀賣新聞》分析了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統計的俄國無人機與彈道飛彈攻擊數據,結果發現,在去年1到6月間,俄軍疑似使用北韓KN-23彈道飛彈(火星-11型)的次數,總計為8枚。
而到去年7月到12月,俄國與北韓簽署《夥伴關係》之後,俄方使用的疑似KN-23飛彈次數,已經多達74枚,是前六個月的9倍以上。其中,8月和9月各發射了24枚。北韓製飛彈佔俄軍總發射飛彈的比例,從1月至6月的0.7%,上升至7月至12月的6.7%。
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的研究幹事兵頭慎治表示:「在俄國與北韓軍事技術合作正式化後,俄羅斯可能加快了全面導入使用北韓製飛彈,未來對北韓的依賴可能會進一步加深。」
去年12月,俄國與北韓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正式生效,雙方實質上發展為軍事同盟。據路透社報導,從去年12月開始,俄軍已開始使用技術性能更高的北韓製飛彈。烏克蘭國防部估計,北韓可能在2024年向俄國提供了150枚KN-23飛彈。
KN-23是一款射程約900公里的短程彈道飛彈,能在低空時改變飛行軌跡,使攔截更加困難。該款飛彈使用固態燃料,因此能迅速部署發射。據信,KN-23是基於俄製「伊斯坎德」(Iskander)短程彈道飛彈改良開發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