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吳欣岱醫師專欄|醫療共產化時代來臨:我們需要一個真正代表醫師的聲音

    2020-10-03 15:23 / 作者 吳欣岱醫師

    但我發現,自從接觸、關心公眾議題以來,醫療圈有很多周遭不該發生卻一再發生的鳥事(包括上刀上到破水、獎勵金發不出來、血汗值班...等),最後的解答都是:「我們需要一個真正代表醫師的聲音」。



    代表醫師,現在不是已經有醫師全聯會了嗎?全聯會有時會被人詬病淪為診所老闆和醫院主管的權力遊戲,君不見地方醫師月刊打開來是全彩的出國遊玩櫻花照(差點忘了這份月刊的預算是我出的),每每有重大醫療事件,很難在第一時間聽到全聯會的立場和聲音。




    但也不能說這些醫學會及公會沒有做事,只是或許在健保署溝通協調的過程中,大家都只能勉強為自己爭取一點點剩下來的利潤,無暇顧及大方向。現在健保署的種種政策及許多政治人物提出來的構想,在在顯示醫療共產化的時代即將來臨(或許早已成真?),長照納健保、大開醫學生容額、醫藥分業、全責照護,搭配略施小惠的調漲健保費。



    每個人,無論貧富都可以一卡在手吃到飽的時代,好像就要在全民的歡呼掌聲中通過。而且健保署將醫療執業機構和受僱醫療人員、將診所和醫院、將不同科別,甚至將住院醫師和主治醫師分化,各個擊破。這些政策、行政命令的討論在溝通前就已經決定好了方向,我們能抵抗的只是時程的早晚罷了。



    說真的,我認真的想過這樣有到世界末日嗎?





    筆者認為,在醫療共產化的現況下,需要能真正位醫師發聲的工會組織。(圖片來源/吳欣岱)



    應該沒有吧,畢竟「醫療崩壞」也不是新名詞。在健保制度開始實施的那一刻起,台灣就註定沒有要把「醫療進步」當成第一順位了。用不到最好的器材、最好的治療,頂多少活幾年(也不見得,插著管子在台灣能多活好久好久)。專業的鴻溝讓民眾沒辦法意識到自己接受的醫療服務還有更多進步空間,政府施政的「測風向化」又讓每個議題都快炒後沒辦法留下真正能讓國家更好的改革。這樣的趨勢,以醫師來看當然是生死存亡的大事,但除了我們,有誰會關心?



    左思右想,工會好像真的是唯一解。健保制度因為強制全民納保,某種程度健保署算是全台灣所有醫療人員概念上的雇主,以全國產業工會的身份來表達意見、和政府協商,正當性和權力的結構才能對等。



    一開始我覺得工會多少是自私的,畢竟成立後工會的行動及立場都要以醫師的利益為第一優先。但後來一直支撐我繼續這個行動的原因反而是很無私的「社會責任」。



    蔡淑玲說:「若對前景沒信心,為何醫學系仍是第一志願?」我們在求學過程中,醫師身份除了「會考試」、「頭腦好」之外,一定還有其他的特質吧?四大科這麼累,風險這麼高,我自己在心臟外科,無論環境多艱難、給付多差、一個月要值多少昏天暗地的班,每年都還是會有十幾個人撐完去考次專科。醫師爭取自己的薪資、爭取合理的工時還有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難道不也是為了病人安全著想、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因此,好幾位醫師們一起組成了「全國醫師醫療產業工會」,希望透過這個組織改變健保制度。讓社會福利的資源能合理分配,自由市場的空間能開放競爭,不要在定義模糊的民粹下卡醫療人員的油,無形之中讓醫療水準持續退步。懇請各位醫師加入我們,讓我們有足夠的代表性及資源能夠在工作之餘持續推動進步。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更多太報報導

    吳欣岱醫師專欄|拯救病患於一線間,心臟外科卻是醫院眼中的賠錢科

    林靜儀醫師專欄|正視產後憂鬱問題:產後的身心支持比坐月子吃什麼重要多了






    ↑加入太報Telegram頻道↑

     接收第一手消息


    吳欣岱醫師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