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平珩專欄|從沒忘記台灣!西班牙編舞家觀察台灣10年,用舞蹈與社會對話

    2020-09-08 12:16 / 作者 洪采姍

    今年是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第五次和舞蹈空間的合作,前後10年間,她已從正起步的新銳編舞者,躍昇為歐洲各大舞團爭相邀請的對象,但她從來不曾忘記台灣,總如「候鳥」般定期來訪,只因為她一直銘記於心這個「起家厝」給她的信任。 


    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今年已是第五次和舞蹈空間合作。(圖片來源/皇冠)

    瑪芮娜總是笑笑的說:「我的成長歷程是與舞蹈空間並行的!」



    可不是嗎?2010年第一次來台,當時還是男友的阿瓦多不但隨她而行,還幫著她在華山出外景拍劇照;2013年她可是帶「球」排練;2015年才一歲多的女兒歐娜在台北踏出人生第一步;2017年瑪小姐不惜成本全程帶褓姆同行,以便讓女兒有更妥適的照應。



    這回遇上新冠肺炎,她益發覺得在此「亂世」之際,不應和家人分離,拚著和先生補行了婚禮,以便讓全家可以取得簽証同行,歷經14天隔離後,才展開排練。



    一向關心社會與政治發展狀況的瑪芮娜,也清楚觀察到台灣在這10年中的變化,對她而言,城市建設的表相並不重要,勇於接受挑戰的態度與越來越開放的心胸才是她最欣賞台灣之處。



    而她同樣感受到舞蹈空間舞團也是隨著社會的改變在轉化,彼此不僅在舞蹈語彙的溝通日漸流暢,製作、舞台等各項技術劇場的整合也更見默契。



    被譽為「物件達人」的瑪芮娜,在近年的製作中,總能將複雜的議題歸納成為一個代表性的物件,以這物件的多重面貌提問,讓觀眾一步步去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時境》以舖滿舞台的扁豆,讓大家看到看不見的時間;《沉睡的巨獸》將層層疊疊的紙箱和舞者身體推移形塑出長城、高牆、巨塔、蜿蜒的道路或海洋,探討集體力量下民主的真義。以女性主義為題的《反反反》則用幾何結構來象徵社會的框架,在逐漸變形、分裂中,看到舊習傳統、刻板教育、甚至是偏見桎棝。

    瑪芮娜・麥斯卡利本次編舞主題為《媒體入侵》。(圖片來源/皇冠)

    而2020年最讓她觸目心驚的事情是媒體對大眾的影響,事事上谷歌的結果,讓我們根本不再需要記憶什麼了,沒有短記憶的沈澱與累積,就不會有長期的思考與批判,甚至連個人的喜好都被大數據的統計所控制了,只要上網買了一樣物品,同樣或類似物品的廣告,就會不停歇的持續跳到你眼前。



    但即使非常憂心,瑪芮娜並不會用「控訴」來發洩,她照例先四處搜尋各種資料來豐富她的觀點,接著她與舞台設計討論出可以承載「媒體」的載體,也許是為了要與龐大的媒體對抗,設計出的充氣物載體也十分巨大:一個是高150公分、長寬各約4米的「小灰」,一個是長近6米如鯨魚型的「大黑」,還有一個則是高近6米的「巨金」。



    這三個物體原本是靜靜躺著的一團布,當它被充氣、逐漸長大被打上影像、或是被舞者把玩或移動時,不知不覺就成為影響視覺與觀看的介入者。

    《媒體入侵》舞出媒體對人類的影響,並透過肢體展現唯有相信自己,才能在亂世中生存。(圖片來源/皇冠)

    為了不讓巨大的載體「吃掉」身高無法匹敵的舞者,瑪芮娜這回兒還讓舞者輪流當起攝影師,運用攝影角度投射出舞者耳朵、手肘、腳趾、肩胛骨等等身體細節。



    而攝影機也跟拍舞者舞動,要讓大家深刻體驗出舞者是那麼特別的「物種」,可以臉不紅、氣不喘,在如行雲流水般的呼吸間「滑」過踢腿下腰深蹲等等高難度動作。



    透過真人與影像虛實間的轉換,瑪芮娜的觀點昭然若揭,媒體或許如同那些巨型的充氣物,可以輕易的製造出「風暴」,但在亂世中,唯有相信自已、專注於自己,才能在舞台上一次次認真的重生。



    舞蹈空間,眩目30《媒體入侵》

    時間:2020年10月30-11月1日/11月28-29日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北城市舞台



    作者:平珩 文章出處:皇冠雜誌



    本文獲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更多太報報導

    紀念張愛玲百歲誕辰:舞蹈空間《紅與白》時隔六年經典重現

    平珩專欄|舞蹈空間重現張愛玲《紅與白》,提起裙擺跳出內心真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太報吧!


     



    ↑加入太報Telegram頻道↑

     接收第一手消息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