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募資刊登紐約時報的台灣公開信,在歷經幾天的風風雨雨後,終於成功刊登,這中間訊息量非常龐大,很多人都還弄不清楚,中間為什麼發生了這麼多爭議。
這封公開信出刊後的第一時間,蔡英文總統也發文給予肯定﹒(圖片來源/截自蔡英文粉絲專頁)
從太陽花學運後,眾籌募資登報,成了台灣政治史上常見的做法,陸續出現許多不同的眾籌募資。在前幾年的婚姻平權議題上,挺同方為了迎擊擁有教會資源的反同方,也採用了這個做法;民進黨蔡賴兩人初選,支持蔡英文的年輕群眾,為了對抗有企業家和反同方支持的賴清德,也運用了眾籌募資登報。
眾籌募資登報,幫助了擁有理想性,卻缺乏資源的人們,得以靠群眾力量對抗保守勢力宣傳戰,這次也是一天內迅速超額達標,卻因為文案內容,引起不少人的批評。
從報章廣告性質上來說,要考慮受眾心理和閱讀習慣,也就是說,必須簡潔的劍指核心,告訴人們,你想傳達什麼?第一版的文案也缺乏換位思考,沒有考量當地讀者,目前正處於疫情崩潰的慘況。
同時也陷入別人設定的思考誤區,花了過多篇幅在解釋台灣的委屈,這顯然不是一天死亡數近千,大半人口失業或減薪,陸續聽到親友或名人過逝的人們想知道的訊息。目前已經是戰爭的前兆,此時此刻想接收到的訊息,只有你願不願意加入他們的同一陣線,還有台灣能不能協助止血疫情,而不是單方面描述台灣有多優秀,這在受眾耳中,彷彿是在嘲笑他們防疫不利,這顯然不是我們想傳遞的感受。
這項募資短短一天內達到一千萬,參與人數1萬五千多人。(圖片來源/截自嘖嘖募資平台)
此時的美國人眼中只有憤怒和絕望,甚至連未來一個月要怎麼過都不知道,跟突然遭遇戰爭轟炸是一樣的情況,有國際觀的可能會批評世界衛生組織是「CHO」,沒國際觀的則會罵政府,形成一股巨大的內部壓力,這就是世界大戰最早的雛形。
從人民角度來說,他們遭受生離死別的人生巨變,需要一個仇恨的出口,他們想知道,這是誰造成的?我們當然清楚理解是中國,因為語言隔閡較小,加上長期的不信任,迫使我們尋找真相。但資訊的傳遞是非常緩慢和破碎的,尤其是衝擊最大的各國中下層階級,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會進行那麼多,在台灣人眼中,明顯不合邏輯的宣傳行徑,因為他們的受眾不是我們,而是旅居他國的華僑和當地民眾,透過錯誤的資訊傳遞,舒緩對中國的直接仇恨,避免人民從下而上的影響當地政府,減少各國對抗中國的力度,而我們必須傳達給他們,誰才是元兇,才能破除中國的這種宣傳模式。
從目前各國政府執政者的角度思考,他們目前當下必須解決疫情危機,必須尋求他國處理經驗,所以才被迫忍著怒火,繼續與中國合作,畢竟目前唯一有處理醫療崩潰經驗的只有中國,這也是中國僅存不被圍剿的籌碼。此時台灣必須呈現自身可以成為各國的另一種選擇,讓各國可以放心切斷合作鍊,與台灣建立起更緊密的同盟關係,為未來一觸即發的反中戰爭做好準備。
最終刊登的版本,在經歷多方的批評後,此次募資團隊也廣納各方意見,並邀請相關專業者參與共筆,大幅更改了文案,並且將剩餘募資款項,交由參與眾籌的相關贊助者共同投票決定,最後也撥了一筆款項作為採購疫情醫療相關物資援助國外之用,這一個源自於群眾,也決定於群眾的做法,不只為美國人民帶來真正實質上的幫助,也在台灣民主史上,寫下另一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