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公民教師周維毅觀點|困住武漢台人的是中國,還是高漲的反中情緒?

    2020-03-05 16:34 / 作者 蔣佩庭

    我有一位學生仍受困武漢,你打算叫他怎麼辦?


    羅姓同學。(圖片來源/公民教師周維毅 Facebook)

    媒體操弄讓「受困台人」難以被同情

    困住武漢台人和陸配的其實是「中國」,站在同理其困境的前提下,國人其實不必攻擊滯留武漢的台人。這些人未必是台商或陸配,他們可能是前往探親、短期工作的台灣人,他們也許患有慢性疾病,是台灣家庭中的經濟支柱,也可能是面臨大學申請的考生。



    為什麼困住他們的是中國?事實上,我方與對岸聯繫,主張「北京既然接受香港及澳門政府都能比照『橫濱模式』,以專機加上防疫人員的方式接回滯留武漢的民眾」,希望也能比照相同模式合作。不過至今,中國依舊不願正面回應,才形成這個局面。



    然而,不少境外媒體不斷找尋受困台人受訪,讓他們表達無法返台的心聲。「受困台人」之中,確實有許多人的言論可議,引人撻伐。但是,他們有多種樣貌,不應以相同的標籤相待



    這些受訪者所遭遇的困難是「事實」,但媒體報導的框架容易讓受訪者成為有心人士操作的「工具」。由於媒體形塑了單一立場的觀點,讓他們在許多台人眼中難以被同情,更甚者引來謾罵、批評。

    BBC中文網並未平衡報導,僅將責任單一歸咎台灣當局

    BBC中文網採訪在台灣生活13年的陸配楚小姐,她說:「由於滯留湖北,她身在台灣的丈夫無力承擔全部家計,這次疫情讓她顛覆了對台灣的想像,為什麼台灣會阻擋我們回家?」這則報導最大的問題是:困住你的人不是台灣,而是中國。



    有了先前第一次包機的爭議,早已埋下兩岸包機不信任的種子,但是BBC中文網並未平衡報導,僅將責任單一歸咎台灣當局,也未報導這次包機協調碰壁的主因,確實有失偏頗

    中國媒體未如實呈現,是對岸攻擊台灣的慣用手法

    另一則是深圳衛視報導一位高三生小羅,2000年出生於台北、父親是台灣籍、母親是湖北籍。1月20日,他和弟弟飛往湖北探親,今年考第二次學測,準備面臨四月份的大學個人申請,但他擔心無法回台應試,即使七月指考如期應考,恐怕也無法表現良好。這位學生是我高中任教剛畢業的學生,個性外向也頗有自己的想法,他確實在湖北待了超過一個月的時間無法返台。我也完全能理解這次學測對他的意義,因此前幾天我也向某立委辦公室表達這個情況,希望能解決他的困境,對方表示招聯會已在研擬視訊面試的可能性,至少不致發生遺憾



    不過,這則中國媒體報導的標題卻是「只因身在湖北高三学生被台当局禁止返回台湾」,報導內文的次標則是「蔡當局以疫謀獨企圖製造兩岸仇恨」,後續又繼續報導小羅對武漢大學的學風很感興趣。



    整個敘事方式被重新詮釋,讓人看了直搖頭,因為小羅被困住並非是被台灣當局禁止,且我國政府也無端被扣上操弄仇恨的帽子。另外,小羅受訪時表示對武漢大學感興趣,但仍以臺灣的大學為首選,該媒體卻未如實呈現。



    看了這則報導的網民,有辦法止住憤怒的情緒嗎?是不是又要叫小羅留在中國、不要回來了吧?中國和相關媒體所提供的資訊本就不完整,也未提供利害關係人答辯的機會,更可能利用這些焦慮情緒來大做文章,並從中引導受訪者批評台灣社會或蔡政府。這類行徑,早已成為對岸攻擊台灣的慣用手法。

    國人所遭遇的困難,在合理的範圍內,我們應盡力協助

    正視武漢台人封城受困是「事實」,如果你也是受困者,難道不想回台嗎?各國始終在「接回病毒」及「保護國人全體」之間不斷拉扯,卻仍決定包機撤僑,決策的關鍵因素正是因為國家要保護人民。因此,我支持在醫療資源足以應付的情況下陸續接回國人。



    只是,現在最大的關卡是中國不願接受我國的包機模式,我認同仍應堅持橫濱模式,不放棄磋商的機會。不只為了國內疫情著想,也為了維持對等的政治關係。惟這段期間,這些國人所遭遇的困難,在合理的範圍內,我們應盡力協助。



    作者:公民教師周維毅 文章出處:Facebook

    蔣佩庭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