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博士,長期研究國內腸病毒、流感及SARS等傳染病,2/23在臉書上分享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刊登新冠病毒疫情文章,強調「無症狀感染者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呼籲接下來的防疫重點。
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刊登新冠病毒疫情文章。(圖片來源/截自JAMA Network YouTube)
一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文章,描述一個20歲的女性在1/20從武漢回到河南安陽,之後的12天左右他感染了6位親人。但這位年輕女性一直沒有產生任何症狀,雖然他最後也被確診為COVID-19的感染者。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感染的親人,有些並沒有與他同住,只有一天互訪同處。
同時,這篇論文也再次提示,COVID-19病毒在年輕的感染者,似乎病症較輕微或甚至無症狀。因此,傳播是可以非常隱性的發生。所以,我們也愈來愈確定,隔離病人僅能減緩疫情的快速擴散,不能杜絕病毒的傳播。我們也更確定從長計算防疫戰略的重要性。
就像大部分的傳染病,雖然多數被感染的人都只有輕微症狀。但人類投入大量的防疫資源是為要減低對嚴重病患的危害。
以小兒麻痺為例,在使用疫苗之前,幾乎所有小孩在四歲之前,都會被感染,75%無症狀,24%輕微症狀,小於1%(1/150)會有下肢麻痺。為這<1%的重症病人,人類研發小兒麻痺疫苗,並認真的使用了60多年,直到現今我們讓病毒在台灣及世界多處根除。舉此小兒麻痺的例子,是要來提醒,這COVID-19病毒,恐怕已釘上人類這新宿主。
所以,投資在藥物或疫苗的研發是刻不容緩。現在我們還可以以隔離病人及隔離高風險族群來爭取時間,但下一個冬天,我們要有更好的防疫工具,如藥物、疫苗、抗體等,否則醫療資源恐不足。所以,我們的國家資源,一定得快速整合,直刀切入最核心的重點研發。如疫苗的預購政策,加速疫苗審查的法規機制,整合研發團隊,以降低疫苗可能的副作用等。
在還未有藥物與疫苗之前,如何減低對高危險族群的危害,是防疫重點。既然已知老人及患有慢性病者是罹患重症的高危險族群,設法減低他們因進出醫療院所而受感染的風險,如加強以社區藥局,提供慢性病處方簽藥物的服務,或加強在宅醫療服務,或趁此時加強遠距醫療服務等。
如何建立分流(含利用網路)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機制;如何在醫療院所,降低院內感染的風險。這些都是防疫指揮官需從長打算的重點工作,他可能需要儘速再徵召另一隊多元技術的人馬,來為他從長策劃。
作者:何美鄉,文章出處: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