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在2019年3月18日宣佈參加2020年民進黨黨內總統初選。以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而言,在反服貿、反中資的三一八運動五週年,宣布參與總統初選的象徵意涵十分強烈。
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在2019年3月18日宣佈參加2020年民進黨黨內總統初選。(圖片來源/賴清德 Facebook)
賴清德宣布參與初選後,大多數的報紙社論都以「逼宮」、「分裂」等為主要論調,認為賴清德是在挑戰蔡英文的總統「大位」、分裂民進黨的內部團結。
不過,對民主政黨的程序來說,黨員宣布參與黨內「全民調」的初選機制,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嗎?為什麼民主制度會出現「逼宮」的人治概念;甚至將總統認為是「大位」的帝制概念呢?
顯然,政黨政治和民主政治有什麼概念被偷偷置換、被偷偷滑坡了。
目前台灣對總統和民主似乎仍然抱持與帝制重疊的想像。
為什麼會這樣?我想這個問題必須落俗套地說,是「歷史共業」。
若回頭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總統初選機制,民進黨在1989年至1993年間以全黨員投票,直至2011年後確立協調後,再全民調的初選機制。
而中華民國的另一大黨「國民黨」,在2015年第一次實施黨內總統初選制度變動不斷,甚至發生初選通過後,另行徵召人選的「卡柱」、「換柱」風波。至今2019年的總統大選初選制度未定,持續討論是否「徵召」、「被動徵召」、「被動領表」、初選時黨員和民調比例為何。
國民黨在台灣一黨獨大、進行威權統治超過五十年,卻直至1996年蔣經國逝世後,才完成第一次總統直選,在此之後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體民主化轉型才算正式完成。是的,僅止於「政體」。
在國民黨一黨獨大的五十多年之間,透過國立編譯館為主軸的部編本直接控制教育體系,而我們都知道對統治者而言,教育是最直接且最有力的統御手段,國民政府,或者說蔣氏父子就藉由教育塑造、穩固統治地位,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先總統 蔣公小的時候〉,而在書寫時對蔣氏父子挪抬、平抬更凸顯蔣氏父子「尊崇」的地位。
國語第3冊第11課〈先總統 蔣公小的時候〉,國立編譯館編著。(圖片來源/教科書圖書館)
教育只是穩固地位的其中一個方式,當時實施的新聞、文藝、文化政策,甚至是更直接的警備總部等,都讓蔣氏父子在如今許多中華民國國民的心中,蔣氏父子在現今許多中華民國國民的心中,仍舊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這也是為什麼轉型正義「去蔣化」難以施行的原因之一。
換言之,蔣氏父子五十多年的統治,雖稱憲政體制,其穩固且崇高的地位、一言定生死的獨裁權力仍與帝制有許多相同之處。雖然中華民國推翻滿清帝制,但到台灣之後,帝制卻以另一種叫做「威權」的形式借屍還魂。
在正常進行的民主制度下競爭是常態,但過去「欽定」、「內定」的人治規矩仍繚繞不去,影響國民黨,也深深影響國民黨黨國體制下的台灣至今。
以1996年第一次總統直選為節點,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為第一次政黨輪替;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且民進黨立法委員席次過半為第一次政黨輪替的全面執政,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民主,真正實施不過一代人二十年。
我們依舊可以看見,許多「中國」人對政治仍停留在蔣氏父子的「偉人」式想像;對統治者的概念甚至停留在1911年之前的「皇帝大位」。
然而,在帝制,權力是由上而下的「君權神授」;在民主法治,權力應當是由下而上的「主權在民」。
賴清德宣布領表參與民進黨黨內初選,的確顯示其對蔡英文的疑慮,但競爭是民主的常態,良性的競爭才會帶來良性的進步。「民主需要不斷地確認」,民主應該且必須隨著時間不斷修正、變得更好。請大家記住民主和自由的可貴,不應當再回到集權、極權的統治者至上論,不用如周子瑜因為「認同」而「道歉」;如歐陽娜娜因「認同」而「認同」。
作者:陳柏宇
※ 「眾聲視野」匯集各路觀點,成為大眾的傳聲筒。歡迎投稿至太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