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戒除購物成癮,要先了解自己為何要透過購物發洩。資料照
一年一度的雙11才剛過完,緊接著又有聖誕、跨年促銷檔期接棒,超多優惠折扣讓人心癢癢,一個不小心就會荷包大失血,不過花錢當下的快感稍縱即逝,看到帳單時的後悔才是真的;心理師余佳容指出,想停下買不停的惡性輪迴,要先了解購物背後的心理因素,針對問題制定對策,才能真正跳出循環。
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心理師余佳容在粉專發文指,購物帶來的快感似乎撫平整日辛勞,過了幾天又會想仰賴購物以填補空虛的內心,即使購買的物品可能不符合個人實際需求,也無法帶來長期滿足,甚至可能在事後感到罪惡或後悔,但總是忍不住掉入這樣的輪迴。
想要停止這輪迴,余佳容說,得先了解是什麼使你總是想靠購物發洩,第一種是「即時滿足感」,人們往往更傾向於追求即時的滿足感,而不是考慮未來的後果;第二種是「內在動機」,購物可能會暫時緩解負面情緒,並帶來短期愉悅感,儘管會導致財務狀況出問題等。
第三種是「社交壓力」,人們可能在社交圈子中感到壓力,需要跟上他人的消費習慣,以維護社會地位或獲得社會認可;第四種是「廣告和市場營銷策略」,這些策略可能透過創造情感連結和滿足感來誘發人們消費,就像結婚其實不需要鑽石,但在市場營銷下,總覺得沒有鑽戒的婚禮似乎少了點什麼。
余佳容建議,先了解自己為何會不斷想購物紓壓,才能對症下藥,若因為「即時滿足感」或「市場營銷」這類的因素,可考慮減少使用信用卡、建立理財規劃來改善。若是因為想自我獎勵,則可嘗試建立目標與獎勵制度,在有規劃的情況下獎勵自己,可大大減少後悔機率。但若認為自己無法跳出這輪迴,也可考慮尋求專業協助。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分享,曾有一名20多歲男子,大學畢業四年,一直沒有找到穩定工作,只靠偶爾打零工維生,這兩年遇上疫情,更常宅在家,除了一般起居飲食,就是在房裡滑手機、看電視,最近不斷用手機購物,貨品凌亂堆積在房內,耗盡積蓄,更欠下債務。
陳家駒說,男子的情況很可能是罹患「購物癖」,是一種強迫性購物的心理行為失當障礙,也稱為強迫性購買症、購物成癮、購物狂,概念上泛稱為「非理性購物」。
陳家駒指出,購物成癮有幾個特點,包括花錢時沒想過自己有多少錢,買入的東西不一定真的需要,很多購買的東西都沒用過,同樣的東西重複購買,要購物消費才會感覺快樂,覺得不買不行,在購物後經常覺得後悔等。
陳家駒提到,只要發現自己有前述特點且已影響日常生活造成財務問題時,可能有購物成癮的徵兆,可透過行為成癮治療、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等,多管齊下來改善購物成癮的情況,也要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的睡眠,適量的運動,適時舒壓,都有助於改善成癮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