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79歲婦心跳「1分鐘僅40下」 台大首引進「雙腔無線心律調節器」救命

    2025-11-25 12:36 / 作者 游騰傑
    病友鄭小姐心跳偏慢,因癌症接受標靶、化療,誘發心律不整,醫師擔心使用心律不整藥物,加劇心搏過緩問題,協助她裝設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游騰傑攝
    台灣每年約有7500名患者需裝置心律調節器維持生命,但過去無導線節律器僅能單腔起搏(心室型),無法連動心房起搏,導致無法同步。台大醫院今(25)日宣布,成功完成國內首批「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臨床植入,透過體內無線通訊系統,實現心房與心室同步起搏(Dual-Chamber Pacing),同步率高達95%。

    台大醫院今上午在院內召開記者會,宣布心臟內科心律不整團隊再創國內醫療里程碑,自2023年起受邀參與全球指標性臨床試驗,引進「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成為台灣唯一合作醫療中心。

    79歲鄭小姐在接受化療與標靶治療期間誘發嚴重心律不整,心跳一度降至每分鐘40下,影響日常生活與健康。由於她感染風險高,不適合傳統有導線節律器,經醫療團隊評估後,採用雙腔無導線節律器治療,術後心律恢復正常,她開心表示:「終於找回生活的節奏。」

    台大心血管中心醫師劉言彬指出,台大自2023年起受邀參與全球指標性臨床試驗,「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成為全台唯一合作醫療中心,並完成首批臨床植入,突破多年來無導線節律器僅能單腔起搏的限制。

    台大醫院臨床試驗共完成5例植入,追蹤近3年,結果顯示裝置穩定可靠,患者心臟功能、運動耐受度與生活品質均有顯著改善。該系統已於今年9月獲食藥署(TFDA)核准上市,預計11月底至12月初正式納入臨床照護,台大醫院12月也將再為3位適合病患安排治療,並同步申請健保給付。

    劉言彬說明,傳統有導線心臟節律器,肉眼可見胸部疤痕、節律器突起,並有手臂與肩部活動限制,更大的問題是易發生血液或皮膚感染,必須移除導線,但移除導線風險大,若發生靜脈撕裂,甚至可能死亡。

    相較之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完全植入於心臟內,無明顯疤痕、無導線、活動不受限,同時降低感染及併發症風險,尤其適合血管受損或阻塞、高感染風險、胸前組織病變、多次導線置換者。

    由於心房肌層較薄,如何將僅重2.1公克的起搏器穩定固定於心房壁上是一大挑戰。過去無導線裝置只能刺激心室,雙腔同步率僅約7成。如今,新系統則可直接在心房起搏,並透過體內無線通訊與心室協同運作,同步率達95%,模擬正常心臟電生理節奏,顯著改善臨床預後,新一代裝置電池壽命可達8至12年,大幅減少重複手術次數。
    游騰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