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大建議40歲起篩檢大腸癌 可降4成死亡率、省5萬次大腸鏡

    2025-10-02 19:40 / 作者 陳怡穎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建議將篩檢年齡再提前至40歲,能讓大腸癌發生率下降 21%至25%,死亡率更可降低 34%至39%。翻攝自公衛學院直播
    大腸癌近年呈年輕化趨勢,國內公費篩檢年齡今年已下修至45歲,但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最新研究指出,若將篩檢年齡再提前至40歲,不僅能讓大腸癌發生率下降21%至25%,死亡率更可降低34%至39%。不過,隨之而來的檢測需求恐超出醫療量能,學者建議透過「糞便潛血濃度導向」的精準篩檢策略,將資源集中於高風險族群,以減少過度診療並節省醫療資源。

    衛福部統計顯示,台灣45至49歲族群的大腸癌發生率近10年上升近1.5倍,顯示早發性大腸癌威脅日益嚴重。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定期篩檢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今年政府已將公費篩檢年齡從50歲下修至45歲,40至44歲具家族病史者也納入補助,但台大研究建議應全面擴大至40歲。

    台大公衛學院今天舉行「40歲起大腸癌篩檢,守護台灣X世代健康」研究新發現記者會,教授陳秀熙表示,研究以基隆、台南逾50萬名40至49歲族群社區篩檢資料為基礎,追蹤結果顯示參與年輕篩檢的3.9萬人,未來檢出178例大腸癌、22人死亡。

    未參與篩檢的22.3萬人,則檢出492例大腸癌、85人死亡。結果顯示,提早篩檢能顯著降低發病率與死亡率。

    然而,台灣 X世代(40至59歲)人口約700萬人,比嬰兒潮世代多出180萬人,長期暴露在加工食品、速食、外送環境當中,再加上工作壓力大,更常出現腸道菌叢失衡導致腸道不舒服,增加腫瘤生長機率,增加早發大腸癌,遺傳、生活型態、藥物使用、環境因素等都是危險因子。

    然而,若全面擴大篩檢,勢必增加檢測成本與醫療負荷,尤其在醫護人力緊縮、醫療資源有限情況下,恐帶來巨大壓力。

    台大公衛學院與台北醫學大學合作研究,團隊提出「糞便潛血濃度分級」的精準篩檢模式,濃度低於1微克/公克的低風險族群,每6年篩檢一次;中高風險則是依濃度調整間隔;濃度高於150微克/公克的高風險族群,建議每半年篩檢一次。

    陳秀熙說,如此一來,能有效節省 49%(約191萬劑)糞便潛血試劑,並減少 28%(約5萬次)大腸鏡檢查需求,同時降低偽陰性、偽陽性問題,「精準篩檢才能把錢花在刀口上」,避免過度診療。

    台大公衛學院所長林先和指出,根據研究,過去20年台灣平均餘命雖增加,但男性X世代死亡率改善有限,癌症仍是主要死因;藉由「精準篩檢」可更早找到高風險族群,達到降低癌症死亡率的效果,也能避免資源浪費。
    陳怡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