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施以諾談名人與疾病】柴可夫斯基究竟死於霍亂或輕生?

    2025-05-17 07:10 / 作者 施以諾 / 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教授兼跨專業長照碩士班主任
    俄國音樂家柴可夫斯基。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在俄國的歷史上,作曲家彼得·柴可夫斯基(1840—1893)可說是一位極受肯定的傳奇人物,他的才華洋溢,留下了許多成名作品,包括《天鵝湖》《花朵圓舞曲》《胡桃鉗》等等。他與歷史上許多著名的音樂家一樣,幼年時便充分展現了音樂天份,但家境並不算好,後來他就讀俄國的帝國法學院,畢業後並曾經在俄羅斯帝國司法部任職。但他最熱愛的仍是音樂,之所以讀法、從法,某部分來說只是個家境不算富裕的孩子的生存之計。然而,這並沒有讓他終其一生成為「被法律給耽誤的音樂人」,後來的他沒有繼續靠法務維生,而是如願成了位全職的音樂家。他的音樂成就有多高?從後來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授予他「四等聖弗拉迪米爾勳章」便足見他這個音樂家在當時社會的被認可度。

    1893 年 10 月,柴可夫斯基才剛在聖彼得堡首演了他的《第六交響曲》,便在該年的11月便驟然離世。這位音樂成就在俄國歷史上幾乎無人能及的作曲家,又是怎麼在50多歲的盛年忽然過世的?過去大部分的文獻認為他是死於霍亂,並指出他很可能是在過世前喝了被污染的水,進而感染霍亂病毒、不幸驟逝。

    然而,卻也有文獻臆測其成年後的大部分人生皆處於單身狀態,認為他的性取向在當時可能較不被社會給接受,這使得他很痛苦,進而選擇了輕生。只是這個狀況似乎頗顯尷尬,恐對他的一世英明造成影響,是以讓有心人掩蓋了其真正死因。當然,我們現在已無法穿越時空去探究他真正的死因,只能從蛛絲馬跡去稍微分析上述兩種說法。

    若要說到柴可夫斯基的性向,我們雖已無法對其進行第一手確切的訪談,然而,在許多文學家、音樂家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會投射出一些有趣的心底話,例如文學家金庸對其表哥徐志摩的許多風流作風並不滿意,認為他這表哥雖外貌帥氣,但情感道義上頗為失格,金庸雖未公開激烈批判之,但在金庸武俠小說中舉凡出現「表哥」的角色幾乎都是虛有其表的偽君子,甚至徐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雲中鶴」還被金庸給當作其小說中一個淫賊的名字。金庸沒明說,但他對他表哥徐志摩的不屑,在其作品中投射得淋漓盡致。

    法國小說家大仲馬在政治立場上反對君主專制,在他的小說《三劍客》之中便安排了路易十三世受紅衣主教利希留的操弄而冷落皇后的劇情,在小說中把君主制度的運作面給往昏庸處去描繪。這樣的描繪也與大仲馬個人的政治理念呼應。創作者的價值觀或心底話,往往會在作品中投射出來。

    若從上述角度來看,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胡桃鉗》、《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等作品中,均有不少男女之愛的描述,當然這些音樂劇的劇情題材中有不少是改編自文學家的原作,但他若在性向上真的排斥男女之愛,他大可以篩選題材來源,客觀而言,以他當時的名氣,他絕對有創作的選擇權。是以要說他因為性向問題而壓抑、進而導致輕生?若以其作品分析來看,似乎機會不大。

    再者,他所逝世的1893年,剛好處於歷史上被人稱之為「霍亂第五次大流行」的期間,當時許多歐亞地區都受到影響。活躍於歐亞的柴可夫斯基驟逝於霍亂的說法,其實與當時的歷史條件吻合。當然,我們已無法跨越時空去確切求證了,但在傳說中關於柴可夫斯基的兩種死因之中,我個人更傾向相信霍亂的說法。但無論如何,他都是一個偉大的作曲家,其音樂才華在俄國歷史上極其罕見,值得後人尊敬。

    *本文作者施以諾為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專任教授、跨專業長照碩士班主任,臺北市醫學人文學會榮譽理事長

    《太報》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安心專線:1925(24小時)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