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健康署呼籲可透過「防跌三步驟」及早發現跌倒風險有效預防。游騰傑攝
臺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跌倒問題更顯重要,不僅導致骨折、行動受限,更可能引發長期失能或死亡。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家銘今(2/18)指出,肌力衰退隨年齡增長而加速,且受活動量減少影響,70歲以上長者每十年肌力流失僅剩6成,若臥床一週再衰退10%,大幅提高跌倒風險。
截至2025年1月,臺灣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460萬人,佔總人口超過20%,正式成為超高齡社會,除了慢性疾病,長者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跌倒。根據110年國民健康署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每6位長者中就有1位曾經跌倒,而每12位長者中就有1位因跌倒就醫。衛生福利部112年死因統計,跌倒是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二位(每10萬人26.4人),如何有效預防長者跌倒,避免造成個人及家庭沉重負擔,成為超高齡社會的關鍵課題。
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家銘指出,肌力衰退是隨年齡增長而加速的過程,且受到活動量減少(如臥床)的顯著影響。研究顯示,從30至40歲開始,每十年肌力約衰退8%至10%,而70歲以上則加速至10%至15%,肌力只剩年輕人肌力的6成。此外,臥床一天即可能導致1%至2%的肌力流失,若70歲以上長者臥床一週,衰退幅度甚至達10%,肌力僅剩5成,所以有很多長者在醫院躺病床,躺著就爬不起來。
張家銘表示,醫療過程中除了治療疾病,也應關注病人的活動能力,以防止肌力急劇下降。他建議病患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應儘早下床活動,並在出院後持續進行適度運動,維持肌力、降低跌倒風險。
高齡者普遍合併慢性病,研究顯示85%的長者至少有一種慢性病。張家銘提醒,某些慢性病藥物也可能增加跌倒風險,特別是鎮靜安眠藥應考慮逐步減量,必要時停用;降血壓藥可與醫師討論,改用較溫和的藥物;肌肉鬆弛劑需審慎評估使用時機,以免影響肌肉控制能力。
張家銘強調,長者及其家屬應與醫師討論整體用藥評估,以降低因藥物影響導致跌倒的風險,確保長者安全與生活品質。
長者跌倒的風險與生理、環境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要有效預防,可以從以下「防跌三步驟」著手:
第一步:充足營養、規律運動
平時須注意攝取足夠熱量與蛋白質,必要時可以諮詢社區營養師的建議。此外,定期運動,增強肌力的訓練,提升長者日常獨立活動功能,有助於提高跌倒時的自我防衛能力。
第二步:慢性病管理、定期量測
依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65歲以上長者85%至少有一項慢性疾病,血糖、血壓過高可能造成眩暈不適,身體失去平衡,因此應定期測量並追蹤血壓、血糖及血脂數值變化,以預防併發症發生。
第三步:用藥安全、自我評估
就診時請醫師協助評估用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增加跌倒風險。同時,透過長者功能評估工具,隨時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可能的風險。
隨著高齡人口增加,各地衛生所也日益重視長者跌倒的風險,並加強防跌措施的規劃,為長者提供更符合需求的服務,如設置座椅有扶手,或為了防止測量體重時跌倒,將體重計固定於安全位置。此外,衛生所也定期舉辦運動集點活動,鼓勵長者參與,藉以強化肌力與平衡能力,進而有效減少跌倒風險等。
國民健康署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長者整合式照護(ICOPE)指引,對65歲以上的長者所進行的「認知、行動、營養、聽力、視力、憂鬱」六大面向的整合性評估,不僅有助於及早發現長者的跌倒風險,還能採取預防措施,從而降低跌倒的可能性。
國民健康署指出,民眾只需在LINE ID搜尋「@hpaicope」或掃描下方QR Code,即可立即加入「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自行評估,家庭照顧者也能隨時掌握家中長者的健康狀況,並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取相關的轉介服務及衛教資訊,還能使用資源地圖搜尋附近的社區據點,或前往醫療機構接受更進一步的評估和處置。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再次呼籲,65歲以上長者至少每半年進行一次長者功能評估,或在覺得身體狀況衰退時進行自我檢測,才能及早發現衰弱並採取措施,有效提升長者生活品質,減少跌倒風險。
《太報》關心您
‧張老師專線:1980
·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