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少子化進行曲2-1】大學音樂系豎琴報考掛零!學生變少之餘、網路竟也是原因?

    2023-04-20 07:00 / 作者 吳尚軒 / 記者
    少子化影響,音樂系最多人選修的鋼琴,考生人數去年跌破200人。示意圖。取自Unsplash
    少子化對大學招生的衝擊到底多嚴重?如今台灣的音樂系裡,竟然有樂器的主修人數是0人。112年度大學術科考試已在2月落幕,人數統計資料日前出爐,音樂組的報名人數在網路上引起一番討論,除了所有主修組別,都因為少子化而明顯減少外,主修豎琴的考生人數更是直接掛零。

    這個情況,看在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系主任吳思珊眼裡並不意外,一是因為管弦樂團只配置一名豎琴手,學習人口本來就少,過去也曾有無人應考的狀況,另一方面,則是音樂、人文領域的學生確實在減少,「30年前鋼琴老師坐在家裡,學生就會來學,現在已經沒有了」,演奏家演奏的同時也要兼課,不少教育者的工作型態也跟著改變。

    攤開資料,報考大學音樂術科的考生,在2022年正式跌破千人大關,到今年(2023)僅剩898人,5年來跌幅將近2成,其中最多人選修的鋼琴,過去考生人數不斷在200出頭擺盪,去年起也正式跌落至190多人。人數第二多的小提琴則從162人跌落至132人,減幅逼近2成。

    大學音樂術科的考生逐年下降,到去年已跌破千人大關。


    主修音樂的學生減少,過去已有端倪。2021年時立法委員發現高中音樂班、舞蹈班招生率皆跌破7成,因此要求教育部專案報告,做為回應,教育部則將高中班級人數調降為25人,國中則降低至26人。

    基層的培育人數減少,吳思珊認為除了少子化下,音樂系又被認為出路窄外,還有另一個威脅:手機跟網路。

    「學音樂要專注、投入可觀的時間練習,但現在孩子習慣追求即時的刺激。」她無奈地說。

    手機放鋼琴才能安心 高中教師嘆學生越來越難專注

    過去10年來,國內外多項研究與報導,都擔憂手機與社群網路會降低人們的專注力、學習能力,而當從小與3C產品為伍的孩子進入學校後,高中端教師對此的感受更加深刻。

    師大附中音樂班教師張寶藝就發現,不少學生練鋼琴時,手機一定要放在琴上才會安心,一練完立刻就想拿起來滑,「尤其有些會把譜放在iPad裡,這種就更管不到了。」

    音樂班的培育,過往每天光主修就要花2小時練習,副修也得要1小時,合算起來至少3小時,比賽、演奏會前當然還要再加練,但張寶藝認為在手機時代下,能夠長時間專注的學生越來越少,但學古典音樂需要時間思考、沉澱,抓著碎片時間的學生們,越來越少時間思考,「他會以為我拉出正確的音就好。」

    談到手機與網路的影響,高雄中學音樂班教師梁譯云也無奈,直說如果有夠開啟學生的內在能量,很多人絕對有比現在更好表現,「但現在最困擾是無法開啟,就像我有一台跑車,卻沒辦法加油。」

    學音樂需要花時間練習、思考,但現今學生手機幾乎不離身,難傳遞音樂內在力量。示意圖。取自Unsplash


    豐富資源促使強者比10年前更強 出國深造亦成選項

    當然,資訊的進步是雙面刃,一批人因為社群、短片而渙散的同時,也有人掌握資訊能力。梁譯云觀察,如今內在動機強的小孩,表現得遠比過去10年、20年的學生更積極、更強,因為資訊獲取更容易;武陵高中音樂班教師廖芊蕙也有同樣感觸,表示現在積極的學生常能舉一反三,這個影片在IG看過、那場演出在Twitter聽完了,但反之另一批學生,可能連基礎樂理都學得零零落落。

    有些學生也因為網路跑得更快、更早,像武陵高中的音樂班裡,有2、3位學生在升高中前,已經到海外參加過音樂營。廖芊蕙說,這也是學生減少的原因之一,過去家長想送小孩出國學音樂,多半是先考台灣的音樂系,大一、大二甚至研究所再出國,但這幾年越來越多高中,甚至國中畢業就出國,「因為跟國外聯繫的方式很多,用信箱或FB就能跟國外教授聯絡。」

    少子化與科技的變動,方方面面地改變了學生與教學的模式,面對這股無可扭轉的趨勢,大學端也必須各自力求轉型。

    不只有音樂班才能讀音樂系 大學也向學校樂團招手

    位於太平洋邊的台東大學,搭火車到台北要4個小時,往高雄則要3小時以上,地理位置的影響,也讓這所學校的招生時備受考驗。音樂系主任何育真坦言,「大多數學生如果也有考到位置比較便利的學校,一定會先選擇那邊。」

    然而台東大學音樂系今年的報考人數,卻比去年增加了30多人。

    何育真說明,這個改變,是因為他們在去年將學生分成A、B兩組,A組慣常地以大學術科考試成績入學,B組則不用經過統一的術科考試,是繳交書面審查資料後,在面試時現場演奏樂曲。

    改革實施後,今年A組考生雖比去年少了20人,但B組一口氣暴增將近60人,總共92名考生要爭奪7個名額,激烈度不在話下。

    何育真指出,如今他們的招生宣導,也不限於過去高中音樂班,舉凡有管樂團、合唱團或其他音樂性社團的學校,老師們也會去宣傳,這些學生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如果有熱情,表現並不會遜色;他們大多不是想往純音樂路線發展,而是希望當老師,或從事音樂治療,對此學校也開設了對應的課程。

    台東大學音樂系也對非音樂系學生招手,圖為該系學生演出。翻攝台東大學音樂系官網


    開設錄音、配樂、音樂治療課程 讓音樂系「路也寬」

    音樂系確實慢慢地在變化,不管是學生來源或是未來出路,都不同以往。吳思珊認為,轉換思維後,這正是好機會,音樂教育的目標不一定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在各領域都讓對音樂的喜愛扎根,如今北藝大學生不少並非出自音樂班,可能是在社團或其他管道學習樂器,大學端也可以趁此機會,跳脫「學音樂一定要當音樂家」的想法,重新想像音樂人才的培養。

    她舉例,目前音樂的應用,不少是跨域表演,像結合影像、電子聲響這些都是當代音樂的一環,北藝大也看到趨勢,開設錄音課程,電子音樂、器樂演奏跟電子聲響與新媒體的配合等課程,大家認為音樂的道路窄,但其實還是可以很寬廣。

    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任陳曉雰也指出,社會成見都覺得唸音樂系後,要去當家教、開工作室,但現在其實需要跨領域人才,如今各大學西樂系的教育方式,不少已經不是只有古典音樂,而是跟科技、多媒體,甚至跟流行音樂的結合,雖然就業環境辛苦,但學生也會去因應環境變化。

    大學音樂系拚生機,也開起錄音等課程。圖為錄音示意。取自Unsplash


    陳曉雰也提到,在如今的情況下,希望招生時可以更放寬限制,過去是以主修開設名額,比方雙簧管招收一位、木管招收一位,未來希望可以改制成比如管樂2位這樣的形式,也避免因為事先劃定好樂器種類,反倒流失招收優秀人才的機會。

    事實上,這個趨勢不只在大學,高中端也已試著因應。高雄新興高中的音樂班裡,已經有開設音樂治療、爵士樂、電玩配樂、電影配樂等選修課,教師蔡佩芬直言,古典音樂的市場確實小眾,當然還是要有相關涵養跟訓練,但商用音樂才能對應市場,就業問題終究會影響學生意願,但她認為,目前除了北藝大、師大以外,許多大學仍只做古典音樂,「大學端有點醒得太慢。」

    今年高中畢業生人數,儘管預期將會小幅回升,然而少子化下,高等教育供需失衡的情況依然未見改善。過去2年來,餐飲服務類、外文科系已陸續遭受重擊,往後的其他科系是否又能即時轉骨,挺過挑戰呢?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