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人祥。太報資料照
衛福部常務次長莊人祥證實自己去年初在疾管署署長任內診斷出胃癌,「我要感謝診治我的榮總醫師團隊及家人的支持,目前恢復得很好。這也是我說『祖上有燒香』讓我身體恢復健康,也謝謝我的長官、同仁的支持與鼓勵,謝謝大家。」統計指出,胃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8名,每年奪走超過2000條寶貴性命。除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家族病史外,日常生活不良習慣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胃癌定義
胃位於人體左上腹腔內,屬於上消化道系統的一部分,主要功能在處理攝入食物中的營養份,並幫忙排空。胃的任何一處發生癌變,長出來惡性細胞的腫瘤都可稱之為「胃的惡性腫瘤」,其中包括胃腺癌、淋巴癌、惡性肉瘤等。胃癌的危險因子
■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與胃腺癌的產生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暴露於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會增加得到胃癌的機會。
■老化:胃癌在50歲之後急速增加,年紀的變化扮演相當角色,研究指出或許與萎縮性胃炎在老年人發生率較高有關。
■性別:已知男性發生胃癌的機會是女性的兩倍。
■抽煙、喝酒:容易促進胃癌的發生。
■不健康的食物:常吃高鹽、煙燻、醃漬的食物如醬菜鹹魚等鹽漬物,或燒烤類食物等,以及含硝酸鹽和亞硝酸鹽防腐劑的加工食品,胃癌的發生率較高。健康的食物: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對胃有保護作用,可減少胃癌的發生率。
■慢性萎縮性胃炎與黏膜腸上皮化生:萎縮性胃炎其胃酸分泌較低,胃黏膜也易形成腸上皮化生,胃癌的機會增加。
■惡性貧血:惡性貧血是指因為胃無法生產一種物質,使得維他命 B12吸收發生問題,缺乏導致的結果。這些人有1至12%會發生胃癌。
■癌症家族症候群: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除發生直腸大腸癌的機會較大外,產生胃癌的機率亦較高。
■胃息肉:息肉是小的瘤或黏膜長出香菇狀的贅物,絕大多數的胃息肉都不會有惡性病變,但是若胃腺性息肉大於2公分以上,其中30-40%會有惡性變化。
■遺傳:胃癌的家庭歷史,家族內有血親罹患胃癌,則其它人得胃癌的機會比一般人多2-3倍。胃癌的症狀
胃癌早期大多數的病人不會有症狀,但若有不適時,常見的臨床症狀即一般人所謂的消化不良,肚子不大舒服或是上腹部脹痛不適,伴有輕微的噁心、反胃、胃口不好、胃灼熱感、腹脹、打嗝、食慾不振、胃口改變、全身倦怠無力或者是下痢等等。
其中上腹痛為主要症狀,約82-90%會有如此的症狀,其餘情形約占50-60%左右。較嚴重則會有消化道出血、解黑便,時間久了後導致貧血,也有些人會發生體重減輕。胃癌的分期
胃癌的分期是以原發腫瘤侵犯的深度,淋巴結轉移的數目和是否有遠處轉移,作為判斷的基準,除第零期的原位癌外,總共分為I-IV期。
胃癌的治療
依照早期與晚期不同的期別,各有不同的建議治療方式。原則上,較早期的胃癌以外科手術的治療方式為主,較晚期的胃癌往往需於手術後加上輔助的化學放射治療,更晚期不適合手術的胃癌只好選擇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
■外科手術治療:胃癌的基本治療方法是以外科手術為主,胃切除手術依切除範圍可分為全胃切除術與部份胃切除術,目的是希望達到根治性的療效,所以進行手術時,一些周邊的器官組織也必須一併切除,包括局部的淋巴結、受侵犯的部分食道以及一些腹內的網膜等等。
■化學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在胃癌一般作為外科手術治療的輔助療法,例如在一些接受手術的病人,給予術後化學治療可有預防腫瘤復發的功效,提高手術後之存活率。化學療法的副作用決定於抗癌藥劑本身的藥理作用,給予的藥量、方式和時間長短。大致上以消化道的症狀最為常見,包含噁心、嘔吐、消化不良、失去食慾、口腔潰瘍等等。也可能會有掉髮或疲憊感。比較嚴重副作用有貧血、白血球下降、細菌感染、敗血症、內分泌失調等等。
■放射治療:放射治療是使用高能放射線(X光)來殺死癌細胞。傳統上放射線治療並非胃癌治療的主力,屬於輔助療法。通常用在手術前或手術後,利用放射線照射腫瘤可能生長區域,殺除看不見、無法切除或是殘留的癌細胞,以達到局部控制之目的。目前放射治療常合併化學治療一起使用,以增加療效。放射治療有時也可以用在減輕一些胃癌導致的臨床症狀,例如疼痛、出血,和腫瘤引起的消化道阻塞等。
以上資料取自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