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透視聖約翰資遣爭議 大一新生再3年探底⋯企業救校有何隱憂?

    2025-08-14 08:00 / 作者 吳尚軒
    聖約翰科大教師近來兩度抗議,批評校方違法資遣。資料照,李政龍攝
    聖約翰科大校友出資上億拯救母校,並入主董事會,原是教育界佳話,如今卻傳出教師資遣糾紛,反映出私校未來可能面臨的另一個困境;隨著大一新生至2028年預估跌至16.4萬谷底,距今僅剩約3年時間,專家分析,如今有越來越多瀕危私校向企業金主求援,資金挹注雖可解燃眉之急,但當企業經營思維進入校園,恐也將衍生更多勞資糾紛,對此兩大工會分別呼籲,一者是加強對私校經營的規範,另一者則是強化教師面臨資遣時的保障。

    新的學期即將開始,然而對於聖約翰科大的教師們來說,忐忑的日子又回來了。

    6名教師和高教工會,先在7月23日前往教育部,抗議校方試圖強制資遣,8月5日再到勞動部申請不當勞動行為裁決申請,而這已經是他們第二度走上街頭。

    位於新北市淡水的聖約翰科大,前身是新埔工專,2020年時就因少子化影響出現經營危機,更鬧出欠薪爭議,讓教師們數度赴教育部前靜坐抗議,然而2022年底時,來自亞翔工程、樺漢科技等企業界的校友出手,以1.6億元資金入主董事會拯救母校,讓聖約翰逃過退場命運,教師們與校方簽訂團體協約,除了最高可領15個月月薪的優退金外,也明文規定校方要變動教師權益時,應先與教師會代表協商。

    聖約翰科大事件時間軸


    高教工會聖約翰分部召集人蔡麗惠接受《太報》訪問時,強調當初新董事會接手後,第一年曾和工會代表簽訂團體協議,訂定優退規定,最後有22位教師申請退休,然而第二年開始權利就倒退,甚至到第三年,也就是今年,他們就面臨學校試圖違法資遣

    蔡麗惠指出,學校近年開專班招收印尼學生,教學需求持續下,卻一面資遣,一面招收新的專案教師(註),目前60多位教師裡,有13位是新聘的專案教師,甚至有領取優退的教師,又被聘回來當專案教師,她認為,背後無非就是要壓低教師薪水,「而且隨時可以把人趕走。」

    註:專案教師,即是編制外專任教師,通常一年一聘,權益不受《教師法》、《勞基法》保障身份,原意是過渡性暫時人力,但近年屢出現大專學校用以取代專任教師的情況。

    位於淡水的聖約翰科大,在企業界校友入主後起死回生。翻攝自聖約翰科大臉書


    聖約翰科大校長唐彥博則向《太報》表示,學校面對轉型有不同需求,有些新聘任的教師專長,其實跟目前的教師專長不同,他也強調,相關程序都有讓工會派代表參加,目前還沒有資遣任何一位老師,「社會上的訴求,跟事實有很大落差」,強調所有排課、師資都經得起檢驗。

    教育部日前接受陳情時,則表示還未接獲學校函送教師資遣文件,若之後接獲會依規定檢視作業流程。

    這場勞資糾紛還在僵持,背後則凸顯近年來私立技職面臨的困境:少子化浪潮下,不少私校致力尋找企業金主,後來卻因為經營理念差異造成衝突,而在專家眼裡,這樣的情況未來只會繼續增加。

    校地校產如肥肉?瀕危私校一度遭禿鷹覬覦

    我國如今的私立大專,不少是過去由在地家族、地方人士所經營的職校、專科,隨著90年代末期社會吹起廣設大學風潮,這些學校紛紛在政策引導下,升格技術學院,又升格科大,然而少子化浪潮來襲,許多學校在2010年後傳出經營危機,過程裡有些學校尋找金主,但這未必就是轉機。

    比如位於苗栗頭份的亞太創意技術學院,2016年由怡盛集團以1.5億元資金入主董事會,後續卻傳出集團利用校舍當員工訓練場地,高教工會便數度批評,此是將校產當私產,更批評其目的是停辦學校後,取得校地利用,形同禿鷹。

    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如今已黯然退場。資料照,吳尚軒攝


    位於高雄的東方設計大學,2021年時獲米堤集團總經理李麗裕6000萬元資金挹注,明道大學在2019年獲康林集團3億元資金,然而這2所學校仍因後續資金未到位、捐資企業改變方針等因素,而在2024年被勒令停辦。

    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說明,過去許多類似案例,都傳出企業入主後,大量資遣教師,或者逼學生轉學,甚至有惡意介入校務經營、挪用校產的情況,背後關鍵都在於金主的動機,「如果原來就想私人興學,那平常就會做了,不會看到學校有問題才來」,而等學校已經出現危機時才進場,往往此刻學校生源已經銳減,甚至本身就有弊案,加上制度面對於董事會的監管偏低,「所以難免會產生有意或無意的企業介入,無法合乎正常辦學期望。」

    高教工會批評,目前對於私校董事會的監管過於寬鬆。資料照,李政龍攝


    《私校退場條例》規範SOP 私校求生開新局面

    鑑於種種私校退場衍生亂象,《私校退場條例》在2022年4月三讀通過,規範私校退場程序,若因財務等問題,而被教育部列入專案輔導,並勒令停招、停辦的話,校產大多僅能歸公使用;新規上路加上產業環境改變,企業入主私校的生態又有了改變。

    除了同年由校友入主的聖約翰外,藥專起家、位於屏東的大仁科大,則在2023年由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擔任董事長,投入集團資源致力醫藥人才培訓;位於台南的遠東科大,近年同樣遭遇招生危機,後由中信商銀捐資1億入主,並於2024年8月改名中信科大。

    位於台南的遠東科大,2024年起改名中信科大。資料照,翻攝自中信科大臉書


    位於高雄的高苑科大2021年時經營者易主,卻傳出建商背景的新任董事干涉學校人事、財政等爭議,捐資承諾也跳票,一度險遭教育部停辦,然而台鋼集團在2023年時宣布注資2.8億元解危,學校並於2024年改名台鋼科大,除了台鋼雄鷹棒球隊、台鋼獵鷹籃球隊進駐外,校方表示也將與高雄科技園區合作。

    前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分析,這幾所學校案例,最重要目的都是擴展事業領域,從盈利事業擴展到非營利學校,企業不是為了賺錢,比如聖約翰就是校友想拯救母校,其實大多學校一年動輒虧損2000萬、3000萬元,除了教師薪資、人事成本外,校舍、硬體的整修也都是成本。


    近年企業捐資/合作私立大專整理


    2013年時,我國大一新生有27萬人,來到2023年已跌至19.5萬,然而教育部推估,此數字將在2028年探底,僅剩16.4萬人。陳振貴指出,如果未來公校招生名額沒有調整,私校勢必面對更嚴重的生存考驗,就要增加學雜費以外的收入,更會有越來越多企業入主私校,如他近期也擔任某所私校顧問,有企業願意以1億資金入主,並配合學校科系,在閒置置空間設立長照空間,「像聖約翰、台鋼、中信這樣的案例會越來越多。」

    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吳忠春則指出,企業接手私校後的成敗,主要關鍵還是目標是否明確,像是台鋼接手高苑,就是要當球隊基地,再者也結合企業需求進行人才做培訓,而有些則是企業原先有意接手,但後續發現使用不如預期方便,如他就聽聞台南有一所私立高職,曾有2、3家企業探詢接手,但發現一來學校是文教用地,用途受到規範,更不可能變賣,此外建物已經存在20、30年以上,整修成本龐大,加上生源始終是困難,因此放棄。

    台鋼科大也是台鋼雄鷹訓練基地。資料照,台鋼雄鷹提供


    人事精簡釀爭議 如何維繫高教精神仍是難題

    然而新東家入主後,面對存續,往往也會對學校進行「瘦身」,也就是裁撤科系甚至教師,比如台鋼科大就縮小學校為工程、商管2個學院與2個中心;聖約翰宣布將轉型為「小而美」的學校,每年僅招收不到200名學生;組織精簡下,教師人事也容易引發疑慮。

    對此,陳振貴則表示,面對學生人數減少,私校若資遣教師往往引發問題,這批教師不少正是40、50歲年紀,需要養家活口,遇到資遣會非常痛苦,儘管教育部有協助媒合,但效果似乎不佳,他呼籲教師要有心理準備,儘早培養第二專長,「少子化導致的資遣是很殘忍的,但這是現實。」

    林柏儀則認為,像聖約翰案例,仍是正面的校友想回饋母校,但環境來說,如果無法靠招生滿足財務,就只能仰賴企業捐助,除非這些校友有很強動機,否則就會覺得是無底洞,也會開始思考其他方式,比如縮小學校規模、減少教師人數,並且只剩下重點發展科系,「但正常大學不能是這樣,不能只剩下2、3個科系還叫大學」,他認為這正是因為主管機關制度失守,甚至配合私校放寬,才出現這種假辦學的亂象。

    高教工會認為,聖約翰科大的案例,凸顯目前教育法規對最低學生人數並無要求。資料照,翻攝自聖約翰科大臉書


    他指出,這些學校當初辦學時,計畫書應該都有設定人數規模,然而現在包含《私校退場條例》等高教法規裡,卻沒有對學校最低人數限制的管制,假若又沒有劃清楚企業介入校務的門檻,就會像高苑前董事會一樣,引來禿鷹集團發退場財;他呼籲,應該要有制度,規範企業捐資後必須好好辦學,或對最低規模的學生人數進行規範。

    教師資遣危機將加劇 工會籲修法保障私校教師

    吳忠春則觀察,企業入主私校後的教師資遣爭議,未來將會越來越嚴重,制度性保障事不宜遲。

    他分析,前一波退場學校,受影響教師多為民國50、60年代出生,年資較深,有一定程度資遣費保障,因此爭議相對較少,「問題是還活得下去的學校,會持續進行師資縮減」,他透露,像聖約翰科大這樣的案例,如今在南部也開始出現,許多教師明明還想繼續任教、願意進修第二專長,但學校已經開始資遣、不續聘。

    走到如今,私校已有許多退場案例。圖為已停辦的明道大學。資料照,翻攝自明道大學臉書


    根據教育部規定,學校資遣教師前須進行協調、安置程序,也就是尋找該師是否還有其他合適課程、系所,但這個過程往往引發爭議。吳忠春舉例,當學校某堂必修課缺教師時,校方常會外聘專案教師,「當然比較便宜」,但有些原來的教師會認為,自己可以去進修再來教這堂課,學校卻不讓他教,「老師就會覺得,學校沒有盡到安置義務就要資遣」。

    更令教師處境雪上加霜的是,私校教師的資遣保障嚴重不足。吳忠春痛批,勞工被資遣時,依年資最多可獲得6個月資遣費,公校教師甚至有7個月保障,但私校教師除非是學校被列為專案輔導、勒令停辦才有保障慰助金,平時假若受聘期間被資遣,則無法規保障資遣金數量,儘管有加入工會,可以跟勞動主管單位申請僱傭關係存在,但有些單位會推托教師不是勞工。

    面對恐怕將更劇烈的高教勞資爭議,如何保障教師權益,是事不宜遲之事。資料照,李政龍攝


    吳忠春也指出,私校工會今年希望跟教育部、立委合作推動修法,在《私校法》裡納入相關保障。

    少子化浪潮持續,從過去頻頻出現「禿鷹」獵地爭議,到如今《私校退場條例》上路後,私校退場的趨勢進入新一階段。在這個大專校院重新洗牌的過程裡,如何能保障當事人的權益,料來也將是主管機關、經營者與教師團體持續拉鋸的關鍵。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