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林昀儒打進東京奧運桌球前四強,丁華恬在女子競技體操項目中,表現搶眼,而從小練鞍馬,終於完成奧運參賽夢想的李智凱,也挺進世界,透過奧運轉播,台灣觀眾在鏡頭前,熱淚盈眶,感動不已,歡呼聲此起彼落。
事實上,許多奧運國手都是「自學生」,因為自主訓練時間,比較彈性,不用一直綁在學校,可善用零碎時間自學,在國外行之有年。然而自學並不只是在家學習,家長也須扮演重要推手,引導角色非常吃重,持續幫助自己與孩子成長,同時也要建立孩子同儕交流管道。
無獨有偶,數位政委唐鳳,智商過人,自承從小到大唸過多所學校,一直找到自學的選項,才滿足學習的飢渴,一躍而上;而科技巨擘,如微軟的比爾蓋茲,蘋果的賈伯斯,臉書的馬克祖克柏,雖然大學沒讀完,卻目標清楚,選擇直接創業著名,靠著自學的熱情,和想要解決問題的決心,超越困境,完成了許多人認為不可能的事。
上述名人們,好像在自學之路上,游刃有餘,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方向,在學生時期選擇「在家自學」,或者出來就業工作後的「自我成長」,都是因為學習,生命,或工作中,有想要解決的問題,而逐漸走向一條「自我學習」之路。
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往往幾年之後,就不敷使用,如何持續在職場進修,是關鍵課題。很多研究顯示,「未來工作生命週期,跟大多產品週期一樣,大約是4~5年」,隨著自動化與人工智慧持續蓬勃發展,很多工作會消失,由AI取代,因此沒有永遠「鐵飯碗」,自學應與時俱進。
諾貝爾獎得主費曼博士的學習法,「抓住核心重點,用最簡單方式講給別人聽,就可以加速自我學習」,因此,找到每個人的自學方法,因應人生不同階段調整,學會後並加以分享,才能放大自學後的效果。「學習從來不只有一種方法」,善用學校教的基礎,再搭配搜尋關鍵資源的能力和方法,會對自己有莫大幫助。
如暢銷書籍《原子習慣》所提到:「如果每天都能自學進步1%,持續一年,最後你將會進步37倍」,維持對於知識和技能的渴望,來投資自己,透過「複利習慣」的累積,提升能力,才是王道。
隨時盤點自己的自學力,不管對於成人或學生,家長或孩子都適用,有以下幾個方法可參考:
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與渴望,設定創新應用的目標,結合工作與興趣領域,找到關鍵技能,選擇最適合的學習資源。
「學校在哪裡已經不重要,有網路的地方,就是好教室」,人們可以無時無刻,透過線上或線下,同步或非同步的自學,提升個人的競爭力,不受任何狀況影響,強烈的渴望會帶動成就動機,就算在疫情肆虐時,也能突破時間地點限制,隨處都可學習。
學習運動員,靠著自律與自制力,設立目標,自主管理時間,掌握學習管道,做資源篩選,並透過教練或專業人士,檢核校正,達到最好效果。
「練習與學習一樣重要,自主學習開啟無限可能」,唯有不斷裝備與精進自我,具有了解未來的趨勢與發展,培養應變能力,自律而循序漸進,將所蒐集到的學習資料,過濾整合,融會貫通,才可以開啟求學或就業機會的鑰匙。
把學習當作遊戲來探索,每個人都內建自學的能力,腦神經科學家洪蘭認為,「思考比記憶重要,有主動的學習,才能激發神經元的活化和連接,神經迴路的範圍也愈廣」,學習愈能觸類旁通,也越能舉一反三,可以常保終身自我學習探索的樂趣。
「拉高完成的期待感,學習時會比較有動力,適時建立回饋機制,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進步」,善用思考與探索,來提升自學樂趣,持續保持好奇心與熱情、學會敏銳觀察周遭環境,就能以開放接納的態度,擁抱新觀點。
按表操課的學習,自學空間將被壓縮,如果學習不再是被動進行知識灌輸,而是學習洞察力與創新力,練習把蒐集到的資源整合分析,跨越傳統教室的框架,重新定義問題,自主學習,找到答案,透過方法、策略、紀律,讓自學變成隱形技能。
「時間永遠不會夠用,因此找到機會就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將開啟無限可能」,內在產生的強大趨力,會跟隨自己一輩子,就可在未來世界無限伸展。
根據《自學力就是你的超能力》一書,強調自學是改變世界最強大的武器,只要找到有效方法,每個人可以擁有多項跨領域技能,在必要的技能上達到一定水準,再將它們整合起來,就可以變成跨領域的「通才」,往往比「專才」更吃香,最後伴隨強大的自律和自我鞭策的能力,持續學習,可以讓你超越職場或學習的困境,得到更多自由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