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金融海嘯對全球帶來延續十多年的「零利率」時期,各國央行不但常態維持零利率,甚至祭出「負利率」,加上「量化寬鬆」的方式,提振刺激經濟。在這段期間,直到現在,各國央行幾乎都以2%的通膨做為目標,現在也仍在積極升息,希望通膨回到2%。但是也有一派看法認為,與其在傷害經濟、造成衰退與失業的狀況下不切實際追求2%,不如趁此時設定較高的通膨目標,例如3%甚至4%,反而對金融市場與整體經濟,有長遠的好處。
今年可說是通膨之年,歐美遭遇到兩位數、10%上下的物價年增幅,和往年長期低迷穩定的物價狀況完全不同,直到最近的11月,美國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依舊高達7.1%,歐元區高達10.1%,英國更高達10.7%。加拿大、澳洲與紐西蘭也在7%上下。
這麼高的物價上漲幅度,以歐洲來說,等於一年裡面蒸發超過一個月的薪水,民眾自然苦不堪言。歐美央行紛紛祭出數十年未見的高速、大幅升息,大陣仗應對,就怕1970到1980年代的惡性通膨重演。
而在此時,許多學者與市場人士則是建議,乾脆趁這時候設立更高的通膨目標,不但對經濟的傷害減小,也讓央行比較能恢復威信。在美國聯準會(Fed)14日宣布升息,重申要讓通膨回到2%之後,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創辦人阿克曼(Bill Ackman)就在推特發文說:「聯準會的2%通膨目標已經失去信用……聯準會不能在現在改變通膨目標,但是終究還是要調整……企業需要物價穩定,但是可以接受3%通膨。」
調高通膨目標意味著設立更高的利率水準,這首先對銀行業就是好消息。長年趨近於零的利率環境,讓銀行無法從放貸利息獲得可觀收益,而是要大規模高槓桿操作其他金融商品,才能賺到跟以往同樣的獲利。3%的基準利率表示銀行能用3%以上的利率放款,4%更高,獲利空間自然比1%甚至0%的利率環境更好。
而在經濟與金融穩定層面,設立比2%更高的通膨與利率環境,也有長期的好處。國際貨幣基金(IMF)前首席經濟學家、現任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的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在2010年就提出討論把通膨目標設在4%,而不是2%。
這樣做的直接好處是,當長期利率維持在4%,而不是2%的時候,遭遇經濟衰退、金融危機時,央行有更多的降息空間。這就好像水庫的水位,高水位可以在需要發電或乾旱時洩洪,但是若長期維持在低水位,緊急需電或者缺水,就沒有多餘的水可以供應。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教授巴爾(Laurence Ball),2014年在IMF發表論文,也支持4%的通膨目標。他表示,雖然經濟學界對於「最適當」的通膨或者利率環境沒有定論,但是分析美國的歷史,可以發現,4%的利率環境並不會阻礙經濟發展,利多於弊。
美國《財星》雜誌上週轉載的專欄文章指出,美國自從1996年以來默認2%為通膨目標,而前任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更是從2012年開始正式把2%設定為官方通膨目標。但是為何是2%?為何不能是4%?這麼害怕物價上漲侵蝕所得,何不把通膨目標設在0%?
到頭來,2%的通膨可說是「任意」選出來的數字,大家都同意10%的物價年增率太高了,而日本長年遭遇的「通縮」,也就是物價長期下跌,同樣是央行的噩夢。在這其中,其實沒有特別的理由說4%通膨太高,2%才是剛好。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葛林史東(Michael Greenstone)就曾在2017年關於通膨目標的一場研討會中說,他覺得央行的2%通膨目標,其實是以直覺設立,而不是根據實際的經驗證據。
有趣的是,股市投資的經驗法則中,也常提到「本益比」20倍這個數字:每股獲利應該要大於或等於5%,也就是本益比應小於等於20倍,否則這支股票可能就太貴了。換句話說,如果以2%來算本益比,主要央行提倡的2%通膨目標,可說是提倡50倍的本益比,遠遠高出投資人直覺所願意接受的範圍。
同樣地,本益比低於10,會被認為是股價過於低估,可以逢低買進。在這樣的經驗直覺中,也是覺得10%以上的年利率太高了。
除了降息幅度有限,壓縮銀行獲利,長期低利率還有其他的弊病,例如房市股市等資產價格飛漲,食衣住行的中的衣服也許很便宜,食物不算貴,但是「住」讓人痛苦不堪。
不過,4%也許在理論上可能比2%更好,但央行若是現在要「調升」通膨目標,必然會引發市場動盪。投資人可能會認為這是央行對物價飆漲舉手投降,對物價穩定失去控制。民眾可能恐慌認為超高通膨時代來臨,積極尋求大規模漲薪,預期心理下推升通膨-薪資螺旋上漲。
在實務上,民眾所能拿到的薪資調升幅度,也常是低於物價上漲幅度。歐洲自夏季以來接連不斷的罷工抗議潮,工會也很少能爭取到10%的漲薪幅度,實質薪資縮水。央行很難在這種狀況下宣布提高通膨目標。
但是,儘管近期內央行很難去公開宣布提高通膨目標,4%的看法仍舊不時會被提起,長期而言也沒有理由去反對4%。央行是否會默默允許更高的通膨標準?目前無法知道,不過在全球化趨勢停止,人口老年化,長年壓低物價的便宜勞動力開始消失的狀況下,柏南克等人提倡的2%通膨,可能已經難以維持下去。
無獨有偶,柏南克在今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他最擅長的零利率、量化寬鬆作法,對於現在央行的挑戰,無法幫上忙。放在今天,他的理論貢獻有如時空錯置,已是明日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