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奠基mRNA疫苗 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與北一女、台大有淵源

    2023-10-02 20:05 / 作者 吳尚軒 / 記者
    卡塔林•卡里科 (Katalin Kariko)去年獲頒唐獎,今年再獲諾貝爾生醫獎。廖瑞祥攝。
    2023年諾貝爾生醫獎今(10/2)日公布,由對mRNA研究有卓越貢獻的匈牙利學者卡里科(Katalin Kariko),以及美國學者魏斯曼(Drew Weissman)獲獎;中研院轉譯醫學專題中心執行長陶秘華透露,卡里科跟台灣也有所淵源,去年她來台演講時提到,過去她的研究室裡,曾有位畢業自北一女、台大的台灣研究員,她們曾在1999年共同發表論文。

    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2023年的諾貝爾生醫獎共同頒發給對於信使核糖核酸(mRNA)研究做出卓越貢獻的匈牙利學者卡里科(Katalin Kariko),以及美國學者魏斯曼(Drew Weissman);mRNA技術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成為迅速開發有效疫苗的關鍵技術,這次的頒獎,也表彰了兩人在這次百年大疫中做出的深遠貢獻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也舉行記者會,邀集相關領域學者解析此次結果。陽明交大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林柏亨說明,這次疫情中大家熟知BNT、莫德納疫苗都是源自卡里科的堅持跟研究,出生於匈牙利的她,從1970年代就開始立志mRNA的研究,取得博士後卻發現難以在當地取得進展,因而移居美國,並輾轉來到賓州大學任教,然而,當時因為mRNA打進實驗室動物身上時,往往引發強烈免疫反應、造成生物死亡,大家普遍認為這是不可能成功的研究。

    林柏亨表示,當時卡里科為此不斷歷經申請研究經費、遭到拒絕,甚至因此從副教授被降級為助理教授的遭遇,自己更罹患癌症,加上與丈夫分隔兩地的壓力,儘管如此仍毅然貫徹研究,後來遇上魏斯曼,並在2005年發現,只要把核苷酸換成相似分子就可以降低發炎反應 ,今天的疫苗成功,都要感謝這兩位得主的堅持不懈。

    中研院轉譯醫學專題中心執行長陶秘華則指出,此兩人也在2022年獲頒唐獎,當時卡里科來台灣演講時,提到過去她的研究室裡,有一位名為Alice Kuo的台灣研究員,她於1960年代畢業於北一女、台大,並在1999年跟卡里科共同發表了重要論文。

    陶秘華並解釋,此次兩位得主最重要的發明是修飾核苷酸,如果mRNA未經修飾就注入人體,會引發炎反應,但若把某個核苷酸修飾後,免疫系統就不太會去辨識修飾過的核苷酸,「這有點像是讓體內細胞辨識病毒的受體被欺騙,就不會有嚴重發炎反應。」

    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說明,新冠肺炎疫情從爆發到疫苗開發完成,中間只歷經11個月,如今全世界已經有超過130億劑新冠肺炎疫苗施打到人類身上,當中6-7成都是mRNA疫苗,證明這是快速有效的方式,而除了新冠疫苗外,此技術也有助於研發流感疫苗、設計個人化癌症疫苗等,而今年還有一位遺珠是物理學家庫利斯(Pieter Cullis),RNA在人體內極易降解,難以送達標的細胞或器官,但他開發了脂質奈米顆粒系統,用以傳送mRNA疫苗。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