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南泰爾示威者6月29日在示威者遭警方動用催淚瓦斯鎮壓。路透社
「無照駕駛怎麼就變成死刑了?」法國17歲北非裔少年納赫爾上週二(6/27)在巴黎近郊遭警方擊斃那天,巴黎另一處低收入戶聚居區的青年活動中心裡,同樣出身移民家庭的少男少女們議論紛紛。這起事件再度提醒了他們在法國社會面臨的歧視。一名帶領工作坊的志工說:「自由、平等、博愛;他們知道這些不適用於他們。」
出自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自由、平等、博愛」是已寫入法國《憲法》的國家格言,但對於這裡的阿拉伯裔與黑人青少年來說遙不可及。他們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來自法國前殖民地的移民。
第二天晚上,對於納赫爾(Nahel)之死備感憤怒的示威者縱火燒毀了這處青年活動中心,整棟建築只剩焦黑空殼。納赫爾遭警方擊斃的影片在社群網路廣為流傳後,五天來類似的暴力行為發生在巴黎及法國各地大城。法國內政部表示,至少有250間警察局遇襲,同樣遭攻擊的還有衛生所、市政廳、圖書館,都是政府的象徵。
總統馬克宏最初企圖藉表達同情來平息民憤,稱事件「說不過去且不可原諒」;但警方上週六也出動4萬5千名警力鎮壓示威,連日暴動已逮捕約3000人。頗具爭議性的內政部長達馬南(Gérald Darmanin)態度強硬,稱「最後會退讓的不是共和國,而是暴徒」。
一輛汽車在1日晚間的暴亂遭縱火,消防隊員試圖撲滅火勢。路透社
此外,在巴黎郊區南泰赫(Nanterres)開槍擊斃納赫爾的警察也罕見被拘捕,初步被控蓄意謀殺罪,正接受調查。他否認執法不當,調查人員尚未透露他的開槍動機是否涉及種族。
《金融時報》報導,對許多法國民眾來說,過去一週的事件存在深刻的既視感。納赫爾之死,以及各方對此事截然不同的反應,突顯了社會深刻分裂,警察與年輕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法國政府對移民聚居的大城市郊區(banlieues)雖推動了40年的改善計劃,似乎仍成效不彰。
18年前兩名少年之死引發暴動 當局曾矢言打擊「歧視之毒」早在2005年,兩名少年齊耶德(Zyed Benna)與布納(Bouna Traoré)在巴黎郊區克利希蘇布瓦(Clichy-sous-Bois)逃離警察追捕時經過一處變電站遭電擊身亡,警察被控未伸出援手,引發了長達三周的激烈示威。
示威平息後,時任總統席哈克(Jacques Chirac)承諾要打擊他所謂的「歧視之毒」,但他的承諾並未兌現。2017年一份報告顯示,看起來像阿拉伯人或黑人的青年遭警方盤查身分的機率是全國平均的20倍。隨著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崛起,以及公眾對移民的反感加劇,社會的分化更加嚴重。
巴黎警方1日晚間在香榭麗舍大道派駐大批警力,期間拘捕一名青年。路透社
雖然示威是法國的政治文化之一,但近年來因政府與選舉難以疏導民怨,民間示威的激烈情況加劇。馬克宏自2017年以來面臨了三次危機,包括黃背心民粹主義運動、今年的反年金改革示威,以及如今納赫爾之死引發的暴動。
報導指出,法國政府近年在貧民區進行的建設確有進展,除了改善郊區與城市間的運輸系統,也在為2024年的巴黎奧運興建體育設施。
硬體建設有改善 軟體資源仍不足根據蒙田研究所( Institut Montaigne)的統計,法國政府過去15年還耗資約500億歐元翻新了公共住宅,但該研究的作者卡胡依(Hakim El Karoui)表示,只投資硬體建設並不足夠,還需要增加教師與警察,以及為年輕人提供活動,並訓練能帶領這些年輕人的成年人。
卡胡伊說,法國政府「花太多力氣在翻新建築,花太少力氣幫助住在裡面的人」。
更複雜的是,這些郊區的居民在經濟改善後會遷居他處,更貧困的新移民再遷入,問題會週而復始地循環。
對馬克宏不滿的人士指出,他當選時矢言要對這些郊區居民更包容、提供更多經濟機會,但幾年來在這方面幾無實質政績。卡胡伊就說:「馬克宏幾乎什麼都沒做……(他的政府)甚至沒有正確找出問題。」
2005年發生暴動的巴黎郊區克利希蘇布瓦,至今低收入比率仍無改善,仍是全國平均的三倍左右;不僅如此,當地的種族隔離現象也更加嚴重:59%的居民是移民,比1990年的40%大幅增加,四分之三的兒童有至少一名非法國籍的家長。
種族分歧根深蒂固 穆斯林移民感悲觀2016年政府為改善社區服務而成立的圖書館,上週在暴動中遭縱火破壞。曾任克利希蘇布瓦市長的住房部長克萊恩(Olivier Klein)說,「圖書館關閉,讓孩子們無法做作業,這對誰有好處?」
法國警方在6月30日巡邏宛如戰場的暴動街頭。路透社
不過,克萊恩不同意當地自2005年以來沒有什麼改善的說法,也為馬克龍的行動辯護:「我們在做很多事,但民眾依然感到憤怒,因為進展不夠迅速;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們感覺受到歧視。」
上週六在克利希蘇布瓦一處露天市場購物的43歲計程車司機納比爾(Nabil),對這裡頗為悲觀,「看看這些地方有多荒涼。這裡除了犯罪事件以外,什麼都不會發生」。
納比爾說,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尤其是針對穆斯林的種族主義,表示家長都深知「如果我們的孩子惹上麻煩,是可能會死掉的」。
20多歲的青年馬立克(Malik)自幼就聽長輩討論2005年的暴動事件,「現在大家又在談論(警察暴力)了,但什麼都沒改變」。
對於媒體再次關注這裡的暴力場面,他說:「這些都會過去,然後你們就會回家。我何必費事跟你們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