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哀悼保守派政治活動家柯克的活動在紐約麥迪遜花園舉行。路透社
美國31歲保守派政治活動家柯克遭槍擊身亡,幾天來已有許多人因批評他的言論而飯碗不保,包括許多在社群媒發文的網友。在他遇刺當天,就有極右翼網紅表示要緊盯網友言論,發表慶祝貼文者「會毀掉職涯」;甚至有人匿名成立專屬網站,清查對柯克表示批評的網友真實身分。
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報導,一個名為「揭發殺害柯克的兇手們」(Expose Charlie’s Murderers)的
匿名網站上週五(9/12)出現,宣稱已發起「史上最大解僱行動」,呼籲企業、組織與學校到該平台查詢自己的員工或學生是否「支持政治暴力」,並要求民眾檢舉任何「慶祝柯克之死的人」。
該平台在首頁宣稱「已接獲近3萬件檢舉」,將把網站轉換為「可搜尋資料庫」,並持續更新。網站宣稱「這是一份永久性的『煽動暴力的激進份子』檔案」。
該平台的X帳號也發文,列出疑為跨性別人士的槍擊案嫌犯,質疑「為何跨性別人士這麼暴力?」
對川普政府極具影響力的極右派網紅盧默(Laura Loomer),上週三也在柯克遇刺後數小時發文:「今晚我要讓所有慶祝他死亡的人出名。準備好吧,如果你病態到要慶祝這件事,我會毀掉你未來的職涯。」
在X平台上,還有人發布名為「戰利品陳列櫃」(Trophy Case)的
留言串,「即時更新因慶祝柯克之死而丟掉飯碗的人」,目前已有數十個案例。
這些行動放大了許多非公眾人物發表的貼文或私人訊息,導致很多人的個資被散播於網路。
一些被點名的發文者表示,他們正遭受大量騷擾,甚至擔心遭遇人身攻擊。
她們被匿名網站點名 遭網友騷擾與死亡威脅 「揭發殺害柯克的兇手們」網站列出的第一人,就是加拿大獨立記者吉爾摩(Rachel Gilmore)。根據該網站發布的截圖,吉爾摩在柯克遇刺後發文表示,她「很害怕」柯克的「極右翼支持者」採取報復行動,但隨後也補充「希望柯克能活下來」。
吉爾摩後來在影片中澄清,她並未慶祝柯克的死亡,也在另一則貼文祝願他生還。她週六發布影片稱,自己遭網站點名後,接獲「海嘯般」的大量威脅,過去48小時的人生「如人間地獄」。
同樣被點名的佛州前新冠疫情數據科學家瓊斯(Rebekah Jones)則說,她因收到死亡威脅,已兩度報警。她表示,「揭發殺害柯克的兇手們」網站就是「黑名單」。
瓊斯在柯克遇刺當天發文寫道:「把同情留給那些因MAGA暴力言論機器而受害的無辜旁觀者吧。」該網站隨即轉載這段話,並附上她的部分個資。
美國東北大學「民主網路安全計畫」主任艾德森(Laura Edelson)表示,這「完全可稱得上是一場協調性的騷擾行動」,目的就是「集中火力騷擾這些人」。
柯克遇刺身亡數日來,
已有多名公職人員與民間企業員工因相關貼文遭解僱。
CNN引述北卡羅來納大學勞動與就業法教授赫許(Jeffrey Hirsch)指出,多數州法律允許私人企業「隨時解僱員工」,包括因社群不當言論。公職人員的情況較複雜,但若言論「嚴重干擾運作」,也可能成為解僱理由。
「遺憾雷根總統遇刺未遂」 最高法院曾判決受憲法保障美國最高法院1987年曾判決,一名公務員表示「很遺憾雷根總統遇刺未遂」仍屬憲法保障的言論,不能成為解僱理由。
赫許說:「現實情況是,一旦有大批投訴,無論來自哪個政治光譜,雇主都可能選擇切割」。
柯克遭槍擊身亡後,部分網友指出他支持擁槍權的立場,甚至引述他曾說,為保留保障擁槍權的《憲法》第二修正案,槍擊案造成的死亡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被「揭發殺害柯克的兇手們」網站列出的貼文,包括對柯克嘲諷、批評、表達厭惡的言論。有貼文只是單純寫下「世界照常運轉」。
該網站是透過匿名隱私服務註冊,登記地址位於冰島。
開源威脅情報平台Open Measures執行長泰蘭(Hank Teran)表示,該網站「名稱本身就暗示了這些被點名的人要為柯克之死負責」,也為騷擾這些被點名者鋪路。
「左派」成模糊敵人泰蘭指出,這讓人聯想到柯克創辦的組織「美國轉捩點」(Turning Point USA)曾發布「教授觀察名單」(Professor Watchlist),同樣導致被點名的教師遭受威脅與騷擾。泰蘭說:「合理懷疑,這背後確實有煽動騷擾的意圖。」
東北大學的艾德森指出,在高度緊張的政治氛圍下,人們的情緒反應更容易被煽動,「創造出『必須有所行動』的需求」。
奧勒岡大學助理教授菲利普斯(Whitney Phillips)則說,對「左派」的全盤指責,讓責任從槍手擴散到一個模糊的敵人。
菲利普斯表示:「點名那些被認為在慶祝柯克死亡,甚至只是批評柯克生前言行的人,等於是在具體化這個敵人。」他指出,這種做法進一步加強了「誤導性的文化戰爭詮釋」,把一些互不相干的族群描繪成「保守派乃至美國的精神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