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2月18日在海湖莊園舉行記者會後,離開講台。路透社
美國總統川普就任1個月來,宣布多項關稅新制,美俄官員開會討論烏克蘭前途、但排除歐烏參與,週三(02/19)更批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是「獨裁者」。川普的舉措不但大幅改變美國長年外交政策路線,更是重新形塑世界秩序。
全球化退場、川普脫離二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川普計畫裁撤國際開發總署(USAID),等於要將長年對開發中國家援助收回,而這些地方同時是中國正努力拉攏的。川普計畫讓美國接管加薩,趕走巴勒斯坦人,等於推翻美國政府曾致力促成的「兩國方案」(two-state solution)。
而川普最喜歡的關稅政策,將為美國曾一手催生的「全球化」時代畫下句點。
川普的政策路線多在專家或各國政府預料之中,卻沒想到他動作得這麼快,如此迅速地脫離美國自二戰後定錨的外交政策。
許多全球專家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領導的盟邦聯盟壯大自身力量,美國也一直以保護歐洲、中東和亞洲盟友為使命,對於自由貿易和全球穩定也最積極。這一切最早是為了對抗蘇聯,現在則是中國。
川普外交政策核心:交易性如今川普可不這麼想:他覺得盟友「拿的比給的還多」,這些國家應該自己掏錢,在軍事上支出更多來保障自家安全,而不是依賴美國軍力與核子保護傘,同時提供經濟誘因,維持與美國的良好關係。
也就是說,川普的外交政策更重視「交易性」,更注重成敗。
華府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副總裁柯茲(Victoria Coates)指出:「並不是川普放棄二戰後的秩序,而是我們早已不再處於二戰後時代,而且我們必須接受:地緣政治格局已經改變。」
川普的一些政策在他第1個總統任期就可見端倪,不過這個任期他加入新元素:擴張美國邊界,單方面納入海外領土。例如上任前,川普提到「收回」巴拿馬運河,占領格陵蘭,把加拿大變成美國第51個州。
川普就職後重申這些看法後,原本遙不可及的想法變成可能的美國政策,也是對世界各國發出的訊號。
川普之下沒有不可能 美前官員憂世界秩序遭遇嚴重挑戰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榮譽會長哈斯(Richard Haass)說:「要改變已經成形的外交政策,或讓盟友相信這樣的情況不會再發生,將會十分困難。在川普第1任期時這種情況(讓盟友相信不會發生)是可能的,但在他再度當選後就不可能了。美國原本具有的可靠性和可預測性聲譽,已受到嚴重損害。」
美國國防部長
赫格塞斯及副總統范斯近日的公開發言,已讓盟友察覺,川普不再那麼重視跨大西洋團結。赫格塞斯表示,烏克蘭要加入北約或恢復2014年領土都是不切實際的,范斯則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批評歐洲國家民主倒退。
曾在歐巴馬政府擔任國防部長的黑格(Chuck Hagel)表示:「現在發生的事,對二戰後世界秩序的基礎構成嚴重挑戰。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擔心這個國家和這個世界的未來。」
繼在沙國舉行的美俄會談排除歐烏後,川普批澤倫斯基是「獨裁者」,讓跨大西洋國家鴻溝更深。歐巴馬時期美國駐北約代表達爾德(Ivo Daalder)指出,美國向俄國靠攏、遠離烏克蘭,讓莫斯科向川普示好的舉動得到回報。
達爾德說:「川普接受了普丁的談話要點,而普丁現在也處於絕佳位置;如果烏克蘭說『不』,他只要說『好』,川普就會怪罪基輔。」
華府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防衛及外交政策研究主任羅根(Justin Logan)指出:「川普正在實現艾森豪時期的一種美國願景,1959年時艾森豪憂心,歐洲對自身安全的漠不關心,可能會讓美國從山姆大叔變成傻瓜大叔。」
他認為,川普的政策讓歐洲國家領導人必須更關注自身安全。
川普砍USAID 民主黨憂中國得利川普計畫裁撤的國際開發總署,曾被國務卿盧比歐還是聯邦參議員時讚譽為「對抗中國的堡壘」,如今他選擇遵從川普的意志。民主黨和外國援助人士說,此舉只會讓美國的敵人得利。
中國已對美援經費遭削減的尼泊爾共產黨領袖表示,北京會填補這筆經費空洞。
美國政府官員宣稱,川普的主張已獲得初步成效。收回巴拿馬運河的主張已讓巴拿馬總統宣布退出中國的「一帶一路」,削弱中國在西半球的影響力。另外,川普也持續和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及約旦國王阿布杜拉二世等中東國家領導人,舉行「有建設性的會議」,討論美國重建加薩及阿拉伯國家接收巴人等。
並非所有批評川普的人都認為,他正在不可逆轉地改變美國的外交政策。
川普第1任期的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認為,川普的意識型態不夠連貫,不足以摧毀全球秩序。
波頓說:「這些只是某一個人的觀點,但不幸的是個人是總統。」波頓給盟友國家的忠告是「咬緊牙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