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顧爾德專欄:賴神、台積電怎麼應對善變的川普大帝

    2025-02-18 16:56 / 作者 顧爾德 / 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川普上任後提出多項新政,總統賴清德與台積電勢必謹慎以對。資料照
    川普大帝登基一個月,新政令滿天飛,全球也隨之顛簸。台灣做為全球半導體重鎮以及圍堵中國的平洋第一島鏈中心,自然也是隨之七上八下。川普2.0美台關係兩個核心問題:一是美國對半導體產業、尤其台積電的政策;二是一旦美中談判/鬥爭正式上場,台灣會被當交易籌碼、還是美方堅定盟友。

    台灣承諾國防預算逾GDP的3%

    台灣政府也對「川普新政」做出正面回應,首先是府、院相關方面都表示要增加對美投資,接著總統賴清德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提出幾項具體政策回應,包括:國防預算將達GDP的3%以上;擴大對美國投資與採購,包括強化雙方在AI、先進半導體等技術開發、製造合作;將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等。

    台灣承諾將國防預算提高到GDP的3%,圖為F-16V。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在這些主張中,國防預算達GDP3%是最具體的政策主張,AI、先進半導體等技術開發、製造合作都還只是單方面提議,而「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到底具體內涵是什麼?怎麼操作?都還像飄浮在半空中。不過政府之前已對台積電2奈米先進製程赴美投資的禁令鬆口,國發基金也宣布協助半導體供應鏈赴美投資,這些都是對美國善意(或被迫)的表現。

    石破茂手段比賴清德高明

    相較之下,日本首相 石破茂2月7日訪美時,宣布對美投資額將擴大至一兆美元,雖然這個空前規模也可能流於畫大餅,但他也很具體提出符合川普味口的方案:共同開發並進口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同時他和川普達成協議,讓被拜登喊停的日本製鐵收購美國鋼鐵(U.S. Steel)案翻身,由「收購」轉為「投資」以打開僵局。

    石破茂安撫川普的手段、還有他手頭上握有的籌碼看起來比賴清德高出一籌。未來台美可以具體談出什麼經貿合作方案,是台灣執政當局大考驗──包括如何利誘或威逼民間廠商赴美投資。日本經驗應該是值得參考學習的。

    增加國防預算3000億難度高

    至於國防預算增加到GDP 3%,這肯定是川普政府一定會對台灣提出的要求──川普也要求日本國防預算要達3%,甚至要求北約國家達5%。台灣現在國防預算約佔GDP 2.45%,從2.45%到3%看起來只有增加0.55%,但換成實際金額(考量年度GDP成長)卻高達3000億。軍事研究專家、國防院副研究員揭仲指出,就算政府大幅舉債,要靠編列高額特別預算以讓總體國防支出明年達到3%難度很高。除了揭仲指出的困難之外,還有那些殺紅眼的藍白在野黨也磨刀霍霍等著砍預算。

    台灣想要增加國防預算,還要面對磨刀霍霍的藍白立委。資料照,廖瑞祥攝

    川普政府對台灣發出的訊息正反都有,整體看起來有些混亂。正面的訊息包括:2月14日白宮公告過去一周「政績」時,稱讚「台灣在川普關稅措施下承諾擴大對美投資」,這代表台灣方面的善意表達至少有傳達到白宮幕僚耳朵。而更讓許多台灣人「振奮」的是,2月13日美國國務院網站對美台關係的說明中,把「反對台灣獨立」這句刪掉。國務院被問到這項改變時稱,這只是按例更新、對台灣立場不變。台灣外交部則回應,這項「積極友好」措辭反映了「台美之間緊密友好的夥伴關係」。

    國務院「措辭調整」只為向上管理

    對於國務院這項「 措辭調整」,台灣並不宜擴大解釋為川普對兩岸關係的定性。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在臉書上的說法較為準確,他認為這是國務院在做「在向上管理」,藉此「向川普總統暗示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這也代表著由國務院主導的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美台二十一世紀經濟協議、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都會持續。

    當然,自命不凡又善變的川普是否會接受屬下「管理」還充滿變數。反倒是川普和石破茂會談後發表有關對印太前景的聲明比較能代表川普對印太正面態度。聲明中,包括兩岸關係部分,都還維持拜登時代的主張,維持原有的印太戰略基調對台灣是好消息。此外,聯合聲明中提到「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而拿掉「不以國家為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這幾個字,是更積極的表態。

    處理台美順差不能避談匯率

    2月13日,在印度總理訪美、與川普正式會談前,白宮宣布要實施「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川普這項武器雖已公告,但在四月初正式實施前,對各貿易對手、伙伴的具體影響還沒完全明朗。之前,加拿大和墨西哥是最早被川普宣布要用關稅伺候的,這兩國對美國祭出關稅武器一點招架力都沒有,更沒有能力把報復性關稅成本轉嫁回美國,最後只能在邊境管制方面完全接受美國要求的條件;台灣在全球貿易量的排名居加拿大和墨西哥後面,更沒有討價還價的實力。

    墨西哥與加拿大面對美國關稅戰毫無招架之力。圖為在墨西哥的美墨加三國國旗。路透社

    賴清德主持的國安高層會議雖談到台美貿易題,但沒有碰觸匯率問題,而處理台美貿易順差就不能迴避此問題。央行對貨幣政策有獨立性,不過要注意美國財政部去年公布半年度匯率政策報告,台灣還是被列入匯率操縱國的觀察名單(沒有任何國家被指名為匯率操縱國)。央行稱「與美國財政部溝通管道順暢」,但改朝換代後川普政府會不會埋單還是問號。

    台積電與英特爾運作方式迥異

    至於台灣經濟命脈的半導體相關產業,川普又再度點名台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揚言修改《晶片法案》補助條件。原本傳出川普施壓要台積電救Intel,也有各種台積電救援方案出現在媒體上,包括買下Intel晶片廠、技術股入股Intel並負責經營晶片廠、只入股Intel兩成等等……,但都未獲當事人證實;路透社也引述白宮人士的話稱,川普不會同意讓外國公司經營美國的晶片廠。台積電12日在美國召開的董事會只通過資本預算逾171億美金,但沒有提出對美投資計畫。

    《華爾街日報》引述花旗集團分析師蘿拉.陳(Laura Chen)的報告指出,雖然Intel和台積電看似做同樣業務,但兩者運作方式卻迥異。Intel長期專注於造製自己設計的晶片,台積電則是代工,「Intel工藝生態系、設計方法和製造系統與台積電有著根本的不同。」這些差異將對英特爾潛在客戶帶來嚴重障礙。台積電過去一直對入主Intel興趣缺缺,原因之一就在於兩者過於異質。

    英特爾經營困境被操作為國安問題

    若回顧Intel議題如何成為華府關注焦點,可以發現要歸功於Intel前執行長格爾辛格(Pat Gelsinger),他將Intel經營困境操弄成美國國安問題、炒作民族主義向美國政府要求補助。如今,Intel的存亡彷彿成了美國科技產業是否屹立不搖、能否領先全球的指標,但冷靜來看問題:救Intel是否就等於救美國半導體產業?

    日本首相石破茂應對總統川普(右)的手腕值得台灣借鏡。資料照,路透社

    據一位熟悉此議題的涉外高層指出,其實川普並不確知自己真正要什麼,「他只是不要先進晶片絕大多數在台灣生產」。台灣政府也已承諾加大對美投資、也對先進製程赴美生產放行,如果能透過有力的論述、提出迎合川普的方案,加上低調合宜的公關操作,是有可能讓川普接受對台積電較有利的解決方案──包括在美國投資方式以及晶片課稅問題。這就像石破茂破解了美國鋼鐵難題。

    川普就職一個月以來,他和副手范斯(J.D. Vance)、還有他倚重的「官僚殺手」馬斯克(Elon Musk)就像不甘寂寞的網紅,每天語不驚人死不休,讓敵人與盟友都疲於因應。但他畢竟是商人本色,如何說之以利,又滿足他當老大的虛榮感,日相石破茂做了一次不錯的示範,這也是台灣官、商得學習的。

    本文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顧爾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