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6日,福斯汽車在德國茨維考車廠產線。路透社
週日(23日)即將舉行的德國國會大選,經濟議題尤為突出。以高品質工業製造能力為傲的德國,過去五年卻出現經濟停滯、倒退的情況。美聯社整理出德國經濟低迷的五大原因。
來自俄羅斯的能源衝擊俄羅斯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決定切斷對德國的天然氣供應,對德國經濟造成嚴重打擊。多年來,德國的經濟模式依賴俄國的廉價能源來推動工業製造與出口。
2011年,時任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 決定加快淘汰核能,依賴俄國的天然氣來填補能源空缺,協助德國從燃煤發電過渡到再生能源。當時,俄國被德國視為「可靠的能源夥伴」,來自波蘭與美國的警告則遭到忽視。
當俄國中斷供應後,德國的天然氣與電價暴漲,嚴重影響鋼鐵、化肥、化工、玻璃等高耗能產業。德國被迫改從卡達與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LNG),但 LNG價格遠高於管道天然氣。
根據Prognos研究機構的報告,德國的工業用電價平均為每度(千瓦小時,kWH)20.3歐分(近7元台幣);相較之下,美國與中國的工業電價僅為每度8.4歐分(約2.9台幣)。這讓德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處於劣勢。
而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不夠快,風力發電因當地居民與區域阻力受限,氫能技術仍停留在規劃階段,都無法有效填補能源缺口。
中國從客戶變成競爭對手多年來,德國受益於中國進入全球市場,當其他已開發國家的就業機會流失到中國時,德國企業卻找到了一個龐大的新市場,向中國銷售工業機械、化學品與汽車。
2010年代初期,賓士(Mercedes-Benz)、福斯(Volkswagen)、BMW 在中國賺取巨額利潤,因為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當時的中國企業則主要生產家具與消費電子產品,並未與德國直接競爭。
但隨著時間過去,中國開始生產與德國相同的工業產品,例如中國國家補貼的太陽能面板產業,在2010年仍依賴德國設備生產,如今全球太陽能面板產業已依賴中國設備。中國政府加大對出口製造業的扶持,導致包括鋼鐵、機械、太陽能板、電動車(EV)與電池的產品,直接和德國競爭。
德國關鍵的汽車業遭受重創。2020年,中國尚非汽車淨出口國,但到2024年,中國年出口量已達500萬輛,而德國同期的汽車淨出口量減半,僅剩120萬輛。中國工廠的年產能高達5000萬輛,相當於全球需求的一半,對德國車業構成嚴重挑戰。
投資不足,基礎建設落後德國經濟繁榮時期過於自滿,忽視了長期基礎建設投資,包括鐵路、高速網路與電網。政府優先保持預算平衡,在經濟高峰期有時還有財政盈餘,但基礎建設卻逐漸老化。
如今,德國民眾抱怨鐵路老舊,班次頻頻延誤,長年維修影響運輸效率。高速網路覆蓋不足,部分鄉村地區仍無法獲得高速網路。
北部風能電力傳輸至南部工業區的電網延宕多年,預計2028年才能完工。魯爾工業區通往南德的關鍵高速公路橋樑早在 2011年就被質疑結構不穩,但直到2021年才關閉,替代橋樑 預計2027年完工。
此外,2009年的德國憲法修正案限制政府舉債,導致基礎建設投資更加困難。這將成為2月23日德國大選後新政府的爭議焦點。
技術工人短缺德國企業正面臨技術人才荒,從 IT專才、托兒與老人照護人員,到飯店員工都難以尋找合適人才。德國工商總會(DIHK)調查顯示,43%的企業無法填補職缺,若是擁有1000名以上員工的大企業,比例更升至58%。
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領域的學生減少,導致長期技能缺口。人口老化問題嚴重,且幼兒保育資源不足,迫使許多女性只能兼職或退出職場。
繁瑣的移民審核流程讓高技術移民難以快速投入就業市場,雖然2020年與2023年通過的新法已試圖改善,但效果尚未顯現。
官僚主義繁瑣的行政程序和過度的文書作業要求,使德國經濟運作遲緩低效,企業與經濟學家皆指責政府效率過低。
例如,安裝太陽能發電板需同時向政府與當地電力公司登記,即使電力公司已掌握所有資訊,可以直接上傳給政府。
餐廳的冰箱溫度需手動記錄並保存紙本一個月,即使已經數位化存檔。德國的供應鏈環境與勞工標準法規比歐盟規定更嚴格,導致德國企業的負擔高於歐洲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