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商中國融創在北京的建案標誌。路透社
中共政治局在2024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上將「提振消費」列為2025年9大經濟任務之首。對於政策的突然轉變,經濟學者史鶴凌指出,中國經濟政策就像碰碰車,碰到哪是哪,是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
美國之音(VOA)中文網「縱深視角」11日播出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商學院教授史鶴凌的專訪,討論中國當前強調「提振消費」之下的經濟形勢。
從2012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政至今,歷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幾乎都會提到「提振消費」,但是北京實際上的政策著力點始終圍繞著「重投資輕消費」的理念。然而,史賀凌指出,在中國當前出口因關稅與國際環境變化陷入危機、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公共投資帶動經濟之路也走到盡頭,「消費」成為中國經濟走出困境的唯一希望。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2024年12月份PPI年減2.3%,連續第27個月下降。中國官方過去長期否認通縮的存在,如今突然把刺激消費列為重中之重,大力強調通縮風險。報導指出,這種政策一夜之間大轉彎讓外界聯想到中國政府的新冠防疫政策——從3年嚴密封控到突然放開的失控。
史鶴凌說,「在這樣的政治體制之下,中國經濟政策的出台不是一個非常平穩的、連續性的過程,而是像碰碰車那樣,碰到哪是哪。這實際上是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
中國政府從2024年3月發布「兩新」(設備更新與以舊換新)政策,並計劃安排人民幣3000億元(約新台幣1.3兆元)投入補貼,今年1月更宣布擴大補貼範圍。然而2024年全年CPI只上漲0.2%。華爾街日報指出,「接近零的CPI升幅數據表明,決策者在重振低迷的消費支出方面仍任重道遠」。
史鶴凌指出,中國消費不足源自老百姓消費能力的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於中國缺乏完善的醫療和養老制度,導致普通家庭出於對未來的不安全感而大量儲蓄;房地產價格下降進一步打擊了中國家庭的消費意願;更重要的是,「中國老百姓手中的錢確實不多」。
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占比約為48%,而在美國這個比例約為80%,歐洲國家平均值在75%到78%左右。史鶴凌指出,中國的財富大部分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並且北京並不願意「藏富於民」,防止中產階級產生後,對政治產生一定的要求。
除了財政政策,北京也計劃動用更多的貨幣政策工具。中共政治局在2024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中,將貨幣政策由「穩健」改為「適度寬鬆」,這是14年來的首次。中國人民銀行在2025年1月3日至4日召開年度工作會議後發表聲明稱,將在2025年「擇機降準降息」。
對此,史鶴凌認為進一步寬鬆貨幣政策未必能起到積極作用,因為目前在中國經濟體當中流通的貨幣量已經是GDP的3倍,但是這些錢都在銀行裡空轉。老百姓消費能力不足、出口遇到障礙、對中國前景感到悲觀等3大因素,導致企業即使貸款成本下降也沒有貸款慾望。
他說,「如果人們對未來的看法有一點點變化的時候,這些在銀行系統或者經濟系統裡面的錢,立刻會變成通貨膨脹(通膨)的來源。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在講中國經濟現在面臨非常大的通縮和通脹兩頭跑的這麼一個過程。現在是通縮,但是如果產生了一定的外部條件以後變成通脹,這個通脹也會來勢洶洶。」
史鶴凌指出,真正能使中國經濟擺脫低迷的方法是建立一個穩定的發展模式,減少政府干預,回歸「國退民進」的路線,為民營企業提供不可逆轉的保障措施,從而增強民企和消費者信心,「這在經濟學裡是有辦法的,就看政府願意不願意這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