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商會今(25日)發布2023年「台灣致勝之道動盪世局中掌握契機」建議書,在10個KPI中,政府團隊拿下過半「很好」以上的成績,商會肯定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但建議應持續發展地熱、氫能等再生能源,推動簡化許可需求的「綠能區」,並提供電動車產業修改獎勵方案和稅務政策。
歐洲在台商務協會(歐洲商會)今公布2023年建議書,以「台灣制勝之道—動盪世局中掌握契機」為主題,由商會理事長張瀚書、執行長何飛逸主持,現場並邀請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致詞並代表接受建議書。
2023年建議書議題合計161個,其中有108個是以往所提,另有53項為新議題。內容除了定台灣近年經濟表現,今年歐洲商會首次在封面列出10個KPI,政府團隊拿下3項優越(Excellent)、2項很好(Very Good)及5項期許更進步(Room for improvement)的良好成績。
2023建議書提到,在疫情肆虐全球期間,台灣強勢崛起,儘管台灣政府和企業在投資及貿易多元性獲得一定成果,但在多樣性方面仍須進一步努力,包括尋求志同道合的歐洲國家成為夥伴關係,預期關鍵出口市場放緩或甚至衰退,加上地緣政治的緊張關係,台灣需要尋找且抓住新機會,並保持經濟動能。
針對台灣能源轉型,歐洲商會樂見政府發布2050年達成淨零溫室氣體排放的初步技術路線圖,不過,政府最近縮編岸上風電和地熱能源目標,與目標背道而馳,對國產化的硬性規定,未能改善再生能源許可和繁瑣的行政流程,阻礙再生能源發展。
歐洲商會理事長張瀚書表示,政府應盡可能發展各種形式的再生能源,取消離岸風電拍賣價格上限,從逐項國產化移轉到以市場為導向的資本投資百分比作法,並簡化風能項目的許可流程,包括建造簡化許可需求的「綠能區」。
除了太陽能和風電能源科技,應考量其他再生能源生產和儲存選項的可能性,如地熱能源、移動式離岸風電和氫能,皆需要政府支持。而電動車作為淨零技術路線的關鍵產業,雖有政策目標,但需要政府提供多方面的協助,包括修改獎勵方案和稅務政策。
另對於後疫情時代的工作模式,歐洲商會表示,台灣的勞動條例須重新修訂,將現代化工作場所與遠距工作等兩者的複雜性列入考慮,包括免除紀錄遠距工作者的工時、出勤紀錄等嚴格要求等。
針對外國人才獎勵,歐洲商會指出,台灣就業金卡計畫的參加資格過於嚴格,應妥善修訂特定外國專業人員資格;也應取消每年需在台居住6個月的規定,讓永久定居真正永久化。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回應,建議書跟施政目標不謀而合,淨零跟數位會雙轉型,特別淨零轉型一定是能源優先,今年底會公布12項關鍵策略,有具體落實計畫與跨部會協調機制,且明年總預算編列628億元跟淨零相關,會與歐商攜手並進、參與綠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