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香港今非昔比 為何不會動搖其亞洲金融中心地位?

    2022-06-29 16:13 / 作者 林宜萱

    下月1日是香港回歸中國滿25週年,英國廣播公司(BBC)29日報導,近年來,港版《國安法》和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封鎖衝擊香港自由,使遊客卻步、中小企業銳減,讓這座國際城市和世界其他地區似乎產生隔閡;不過,香港人口結構雖發生變化,身為亞洲商業中心的地位卻不會因此改變。



    BBC報導,香港長期以來一直是金融繁盛之地,自1997年英國將香港歸還中國以來,香港成為外國公司與中國往來的門戶。香港金融體系複雜、法治較透明、香港人能說英語、作為國際交通與聯繫樞紐,比區域內的其他對手更具有優勢。




    圖片
    香港回歸中國25週年,街道上掛著中國五星旗和香港自治區旗。路透社




    回歸中國25年,「香港之死」在經濟上沒發生



    在1997年回歸前夕,商業雜誌《財富》(Fortune)就以「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作為封面故事,感嘆香港的未來就剩兩個字,「終結」。西方擔憂,中國的影響力會立刻衝擊香港、解放軍在街上巡邏、紀念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年度活動將被禁止。



    但這沒有立刻發生。香港人仍享受了約20年自由,自1997年以來,香港的經濟成長翻倍,而今泛民主派人士身陷囹圄,維園的天安門紀念活動也連續3年被禁,不過,商業界和金融界人士仍然看好香港。



    BBC指出,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確實促使一些世界500大公司遷往上海,但以市值計算,香港依然名列全球十大證券交易所之一,商業環境、人力資本、基礎設施、整體聲譽仍名列前茅。



    香港地產大亨、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Allan Zeman)對BBC表示,人們在1997年離開香港時,認為香港的終結已經到來,「但他們忘記的是,中國也是香港對外資充滿吸引力的原因之一,是香港能為商界提供的東西」,外國人會來香港投資是因為中國,一兩家企業或許會離開,但他本人哪裡都不會去。



    香港的未來是大灣區,GDP媲美南韓



    2021年,離開香港的人數創1966年以來最多;同年,對香港的投資大幅減少,是1997年後第二次出現逾1000億美元的資本外流。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資深研究員歐佛霍特(William H Overholt)表示,即使外國管理層人員移出、拒絕在香港落戶,香港仍會是一個非常富有的城市,因為大量的中國富豪和大公司會熱切遷入香港。



    香港在中國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中心」具有核心地位。大灣區計畫是將中國南方11個城市與香港連接起來,光是大灣區的GDP就已和南韓旗鼓相當。盛智文說,大灣區就是香港的未來,「14分鐘就能從香港到深圳,有句笑話說,從香港去深圳,比去其他香港人的家裡還快」。




    圖片
    香港維多利亞港。路透社




    美國拒絕中國公司,香港漁翁得利



    即使香港未來更加融入中國,專家認為,它也不會失去在金融界的特殊地位。歐佛霍特說,對許多西方人而言,香港感覺會像是個中國城市;而對中國人或中國公司而言,香港則像是一個可以從中國窺見世界的氣密艙,「這裡的法律制度是可以預測的,而商業上的政治壓力比在中國本土小很多」。



    隨著美國將更多中國公司拒之門外,香港將能漁翁得利。約100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面臨下市風險,審計中國公司帳務已有數十年經驗的會計師柏恩斯坦(Drew Bernstein)認為,與倫敦或紐約相比,這些公司對香港更有興趣,「他們能去的地方也並不多」。



    柏恩斯坦說,「如果你要從誠信的角度看亞洲市場,香港還是超前中國的」,這句話用的是現在式。柏恩斯坦指出,香港仍然是一個企業可以進入的市場,有深厚的資本來源,提供亞洲公司在美國無法獲得的優勢,「亞洲市場深知一家公司的風險不是來自供需關係,而是源自政府。現今的事實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都是由政府運作的。」



    接下來25年中國收割,香港仍是經濟首都



    目前在香港證交所上市的2500家公司當中,逾40%位於中國本土,佔香港證交所總市值四分之三以上。盛智文說,「香港的力量正在成為中國實力的一部分,前25年是實驗,接下來25年就是收割。香港將繼續是世界最偉大城市之一」。



    有專家認為,中國不需要另一個上海或深圳,香港也不會成為另一個中國城市,而更可能成為一個中國領導的全球經濟帝國首都。香港仍然會是通往中國的門戶,也會持續扮演中國向世界開啟的大門。




    林宜萱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