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創辦人暨執行長馬克祖克柏近日在全球媒體圓桌會議上,展示了一系列頭戴式裝置原型機。他強調這些原型機都是Meta在實驗室中製作,專為特定用途量身打造的自訂模型,但都不是可上市的產品。
祖克柏認為,如何讓頭戴式裝置的解析度達到視網膜(Retina Display)等級,必須將顯示器的解析度提高到每度60像素左右,這個名為「Butterscotch」的最新原型機能帶來接近視網膜等級的解析度,可以讓使用者在VR世界中看到視力表上1.0的文字。
Meta Reality Labs(實境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麥可亞伯拉什(Michael Abrash)補充道,「Butterscotch」原型機的解析度是已上市Quest 2裝置解析度的2.5倍。目前沒有任何顯示面板可在VR頭戴式裝置的完整視野中,支援接近視網膜級別的解析度。Butterscotch團隊所做的就是將視野縮小到Quest 2的一半左右,並採用一種新的混合鏡片,可達到更高的解析度。這類原型機非常笨重,遠遠不到可以上市的地步。
祖克柏說,「Butterscotch」原型機雖可將虛擬世界的顯示技術提升到視網膜等級,但其他的「圖像堆疊」仍無法提供逼真的視覺效果。
2016年,市場上已有Oculus Rift頭戴裝置及其手部控制器Touch,這是首次在虛擬世界中能出現雙手。但既然出現了雙手,隨之而來的對焦問題也浮現。
祖克柏解釋,與人類眼睛不同,現有的VR光學技術採用無法移動或彎曲的固體鏡片,代表著焦點只能維持不變。因此,單靠顯示器的視網膜級別解析度並不足以解決問題。這些視網膜級顯示器還需要在各種距離支援每度60像素的對焦,讓使用者可以閱讀距離臉部很近的書,以至眺望樹上葉子的紋路細節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Meta想出了一種方法,按照實際情況移動鏡片來改變焦距,以配合VR使用者所注視的位置,這個做法有點像相機的自動對焦技術;業界稱為「變焦技術」。2017 年,Meta製作了Rift的原型版本,此版本設有機械變焦顯示器,並採用眼球追蹤技術來判斷注視的位置,同時使用即時失真修正技術,用以補償鏡片移動的放大效果及成像模糊情形;也就是說,當使用者戴上「Rift」原型機之後,只有他注視的事物才會對焦。
Meta也從Rift原型機的眾多測試者獲得意見,與定焦VR體驗相比,大多數參與者更喜歡變焦體驗,能夠減少疲勞及視力模糊的情況,同時讓大家更容易識別體積較小的物體、閱讀文字等。
祖克柏說,在獲得使用者意見回饋後,團隊就把所有精力放在為裝置縮小尺寸和減輕重量,以及擴大視野。然後開發出一系列名為「Half Dome」的原型,而這些原型均採用以液晶鏡片為主的全電子變焦技術,尺寸也大為縮小。
其中,Half Dome Zero為2017年用戶測試中使用。Half Dome 1的視野則擴大到 140度。Half Dome 2則專注於人體工學和舒適性,透過縮小頭顯的光學元件,成功將裝置減重200克。Half Dome 3則引入電子變焦,將Half Dome 2的所有移動零件都替換為液晶鏡片,進一步減小裝置的尺寸和重量。
祖克柏說,儘管解析度、變焦技術和失真情況都是營造真實感的功臣,但當中最重要的一環可說是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這是指顯示器的整體亮度和對比度。Michael補充道,HDR的主要衡量數據是尼特(nits),也就是顯示器的亮度。目前電視的最佳亮度為10,000尼特。反觀VR世界,Quest 2目前的最高尼特約為100。
這其中的差異可謂天壤之別,為了解決亮度和高動態範圍問題,Meta顯示系統研究團隊開發了「Starburst」原型。祖克柏補充道,或者應該說是原型的其中一部分,因為它基本上就是在LCD面板後方放置了一盞非常明亮的燈。
「Starburst」非常沉重,因此研發團隊設置了把手,以便使用者可以扶住它,這是在以電池供電且讓使用者舒適穿戴的前提下設計出來。Starburst可呈現室內或夜間環境中可看到的所有亮度,最高可達20,000尼特,是到目前為止最亮的HDR顯示器。
Meta正在研究如何將不同的技術整合到更小巧輕便的頭戴式裝置,同時維持實惠的售價,有兩款新裝置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第一個裝置是「Holocake 2」實驗裝置,是Meta有史以來最輕薄的VR頭戴式裝置,能夠運行任何現有的PC VR遊戲。
為了解決VR頭戴式裝置中鏡片過厚,以及裝置前方配戴較為沉重的問題。「Holocake 2」引入了兩種全新技術。第一項技術就是透過全息投影的鏡片(簡稱全息透鏡)來傳送光線,而非使用一般鏡片。
祖克柏解釋,全息投影會記錄光線照射物體時所發生的情況,會比物體本身扁平得多,而它的光學元件也比其模擬的鏡片扁平得多,但兩者對於入射光的影響幾乎相同;可以說是一項非常巧妙的技術。
第二項新技術則是使用「偏振反射」來減少眼睛與顯示器之間的距離所帶來的影響。如此一來,光線不會透過鏡片從面板射入眼睛,而是經過偏振處理,在反射面之間來回多次反射。光線可以在更小巧的裝置機身內保持相同的傳送距離。
Michael補充道,「Holocake 2」需要採用專門的雷射光,我們仍在尋找合適的雷射光來源。因為在性能、尺寸和價格皆符合需求的消費性VR頭戴式裝置中,目前還無法發現這種雷射光的存在。這需要進行大量的工程設計,才能實現符合規格的雷射光。
Michael指出,Meta的最終目標是將各種通過視覺圖靈測試(Visual Turing test)所需的視覺元素整合到輕便小巧且節能的裝置中。為此,團隊設計了名為「Mirror Lake」的原型,成功朝著這個方向邁出了一大步。
「Mirror Lake」是一個概念設計,裝置外型有如滑雪護目鏡,它採用了「Holocake 2」的架構,並加入了Meta在過去7年中所有的先進視覺技術,當中包括變焦和眼球追蹤技術,它完整地預視展示下一代顯示系統的外觀。
「Mirror Lake」設計的關鍵在於,全息投影技術讓各個組件變得又薄又平。不僅變焦技術相當扁平,用於Holocake的所有全息膠片、失真修正和眼球追蹤技術也都是一樣。這意味著最終產品可以容納更多功能,同時擁有比任何現有頭戴式裝置都來得小巧的機身。
首席科學家Michael強調,「Mirror Lake」目前仍只是一個概念機,且Meta還未製作出功能齊全的頭戴式裝置,以證明這個架構確實可行。如果未來可成功製作出這種頭戴式裝置,將會為VR視覺體驗帶來革命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