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賞蛙平台大翻新 各角度與九蛙合照都美麗
隨著台灣全力發展再生能源,因光電、風電的間歇性,為維持電網供需平衡,經濟部能源局與台電公司,正結合民間力量,傾全力在台灣各地大力建設電池儲能系統。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早在半世紀前,台電就善用大自然的地形、地貌,建置了全台灣最大的天然儲能設施-日月潭抽蓄水力系統,宛若全台灣最大一顆的電池。
台電發言人吳進忠表示,始建於日本時代的日月潭水力發電系統,台灣光復後,台電公司再興建兩座抽蓄電廠,分別是明潭抽蓄電廠的6部機、各26.7萬瓩,以及明湖抽蓄電廠(大觀二廠),4部機、各25萬瓩。迄今仍是台灣「唯二」的兩座抽蓄水力電廠。
吳進忠指出,早年台灣發展抽蓄水力電廠的目的是為了讓核能發電、燃煤發電等基載機組,在用電離峰時段可以繼續滿載發電不用降載;故而在夜間11點至隔天上午8點的離峰時段,利用基載的核火力機組,將日月潭下池(明湖水庫、明潭水庫)的水抽乾到上池(日月潭),待到日間用電間峰時段,再放水發電。
也就是利用日月潭上池、下池的高低水位差,在離峰時段用便宜的基載電力抽水,白天尖峰用電時段再放水發電。相當於把電能,儲存在大自然中。
明潭水庫利用水里溪河谷地型築壩,圖為明潭發電廠下池。台電提供
然而,隨著台灣能源轉型,核電機組相繼除役、用煤量也因空品限制,燃煤機組只在用電量多時發電,如今24小時連續滿載發電的基載能源變少了,但抽蓄水力電廠的需求並沒有因此降低,反而成為搭配再生能源發電的最佳後盾。
如今,當遇到晴天,白天太陽光電發電好時,就在中午時用光電把下池的水抽到上池,直至下午3時以後,為了迎接夜間用電尖峰,就開始放流至下池發電,併聯發電直到晚上。
吳進忠表示,抽蓄水力發電機組具有快速升載、降載的特性,剛好能配合再生能源發電的間歇性,配合電力調度。舉例來說,以台灣目前太陽光電發展的量能,15分鐘內的光電變動量達到200MW,而抽蓄機組可以自動發電控制,就能針對再生能源間歇性,配合調整發電。
當中午日正當中,陽光正好時,就用太陽光電的電力,把下池的水抽上來,到了黃昏時間,太陽西下、光電掉很快時,這時就把上池的水放流發電。
日月潭抽蓄水力一滴水發N次電。台電提供
吳進忠指出,所謂儲能系統,電池儲能是一種,而抽蓄水力發電,因其量大,更是最適合進行能量轉移的大型儲能系統。但他也坦言,有鑑於環保意識高漲,如今要再興建抽蓄水力電廠已十分不容易。
目前,全台只有明潭、明湖兩座抽蓄電廠,共有10部機,總裝置容量260.2萬瓩的抽蓄電力,相比目前台電與民間的電池儲能系統只約24.2萬瓩,利用大自然地形、地貌來儲能的抽蓄水力系統,已成為我國發展再生能源的支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氣候變遷,台灣近年旱澇不均現象日益劇烈,今年初,因久旱未雨,水位下降、湖面乾涸讓日月潭九蛙再現,民眾也「心驚驚」,抽蓄水力發電會否因此停擺,台灣會不會因此缺電?
對此,吳進忠拍胸脯保證「不會的」。他說,日月潭滿水位時的高度是748.48公尺,而水位748公尺時,九蛙還可以露出「兩隻蛙」;即便如2021年的百年大旱,當時即便九蛙全都露出來時,抽蓄電廠還是可以發電的。
台電發言人吳進忠表示,2021年百年大旱時,雖然久旱未雨,日月潭水位下降、九蛙再現,但抽蓄水力發電仍維持正常運作。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日月潭每日水位有將近2公尺的水位落差,這不是潮汐現象,而是台電大觀二廠、明潭發電廠每日進行抽蓄發電造成,因此變化,日月潭遊艇停靠區的碼頭設計多採用浮排。
日治時期的1930年代,台電公司前身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就奠立了日月潭複雜的水力發電系統,興築水社壩與頭社壩形成日月潭人工湖,潭水來自濁水溪上游,在南投縣仁愛鄉武界地區築壩攔水,經15公里長的引水隧道,引水注入日月潭,形成「離槽水庫」(即不建在溪流本流上的水庫,與「在槽水庫」相對)。
當時就利用水位落差引水至兩座發電所(即今大觀一廠與鉅工分廠)進行發電,發完電的水再度回歸濁水溪,流經下游集集攔河堰以供應彰、雲地區的農、工、民生用水。
日月潭大觀一廠歷經戰爭、地震,迄今仍運轉發電;整體發電系統名列「台灣十大土木史蹟」。台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