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諷台灣病! 學者:張忠謀也曾批匯率、台競爭力已非當年可比。圖為台幣1000元與100元美鈔。路透社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專文探討「台灣病」,認為央行長期壓低台灣匯率引發諸多問題。2012年時因競爭對手韓元貶值,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公開批評央行匯率政策,但學者認為,匯率非經濟發展單一問題,乘著AI大浪,如今台灣競爭力非同日而語,對產業界而言,地緣政治、關稅等問題,可能比匯率更嚴峻。
經濟學人引用其編製的大麥克指數,指稱台灣央行長期壓低新台幣匯率,導致經濟金融產生多項問題,如民眾購買力受損、房價攀升、累積金融風險等。
經濟學人以「台灣病」批評台灣經濟現況,國發會主委葉俊顯認為,經濟學人觀點可能沒有考慮台灣出口結構已經與30、40年前完全不一樣,用當時的論點看待現狀不太合適。
葉俊顯解釋,30、40年前台灣產業集中傳產,近年來半導體產業比重提升,即便傳產,紡織等業別也開始轉型升級,只要有獨特產品、技術,相對而言就不會因匯率因素而影響出口。
不僅葉俊顯提出質疑,經濟部長龔明鑫話說得更直白,強調台灣經濟發展不錯,應該是模範生,並沒有生病;近年台灣出口好是因為AI,匯率不是主導出口好壞的單一因素。他直白批評經濟學人的報導說,「我們沒有病,有病的是講我們有病的。」
經濟學人的「台灣病」說法引起國內各界正反意見,其實每隔一段時間,央行操縱匯率的話題就會引起討論,例如2008年至2013年間,主流聲音是希望央行促貶。時任台積電董事長的張忠謀,更不時與當時的央行總裁彭淮南隔空交戰,言詞犀利、砲火四射。
當時張忠謀要政府不要當企業的絆腳石,直言韓國匯率控管做得比台灣好;2012年時張忠謀更抱怨5年來韓元貶值近2成,新台幣同期卻升值近1成,如果企業CEO在5年內成本增加逾3成,早就被董事會裁員。
時任央行總裁的彭淮南則回擊張忠謀,假如匯率能解決出口問題,全世界不需要經濟學家。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回憶,當時韓國明顯用貶值促進出口,加上台積電尚無今日的龍頭地位,匯率對毛利影響很大,國內衍生兩派爭論,一派認為台灣與韓國產業重疊性高且競爭態勢嚴峻,應跟進韓國,透過貶值促進出口,另一派則反對干預匯率。
邱俊榮表示,韓國為了發展國家經濟,不惜讓因親信干政案入獄的時任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鎔提前出獄,當時青瓦台稱「這是為國家利益做出的選擇,希望國民能理解」;但台灣畢竟與韓國國情不同,在匯率一事上,央行沒有做得太明顯,傾向維持動態平衡,也就是讓新台幣處在相對偏弱,而非大力助貶,即便如此,還是有諸多質疑聲浪。
事實上,前央行總裁彭淮南過去多次強調,中央銀行絕對沒辦法讓所有人都高興,因為匯率是雙面刃,新台幣貶值有利出口,升值則有利進口;台灣固然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匯率趨貶可讓出口產業受惠,但食物、能源仰賴進口,貶值對消費者而言並非全然是好事。
過去張忠謀與彭淮南幾乎年年一吵,時常登上新聞版面,但隨著台積電在先進製程邁出大步,擴展全球市占率成為晶圓代工霸主後,近年不再看到台積電對匯率做出評論,也較少有企業大老強力要求貶值,大部分企業界都轉而希望匯率穩定,不要暴起暴落即可。
「現在的產業問題比以前棘手很多」,邱俊榮直言,十幾年前,電子業還在「毛3到4」時代,產業界對央行有一致期待,至少微薄毛利不要被匯率吃掉;然而,隨著美國總統川普入主白宮,貿易保護主義興起、關稅戰開打、美中科技爭端持續、地緣政治風險升溫,這些因素疊加均成為產業經營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