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AI衝擊台灣產業結構! 盧超群:代工繼續沒問題 IC設計、記憶體有二大挑戰

    2025-11-06 11:15 / 作者 陳俐妏
    遠見高峰論台,鴻海董事蔣尚義,鈺創董事長盧超群今天出席。陳俐妏攝
    遠見高峰論談聚焦AI趨勢下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鈺創董事長盧超群今天表示,目前全球 AI 領域的策略佈局已經發展到「很可怕的」競爭階段 。晶圓代工繼續做沒有問題 ,IC設計和記憶體業有問題 ,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真正了解軟體和人才,至於更宏觀的產業策略,台灣應該建立主權研發產業執行中心。

    前經濟部長尹啟銘提問,AI對台灣產業結構與競爭技術的衝擊:在 AI 崛起之際,台灣現有的產業結構和競爭產品技術將發生什麼變化?

    盧超群指出,台灣在硬體代工的既有優勢在硬體層面,AI 的運作依賴於半導體中的邏輯運算。雖然需要快速的記憶體運算,但同時也需要周邊環境的配套,包括散熱、封裝 、組裝 以及 OEM/ODM 的服務 。

    他認為,台灣在晶圓代工的不可替代性,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經過數十年,已經建立了包括台積電在內的整合方法,已經打好整個架構。至於美國做不來的原因,主因是台灣的代工能力強大,而美國和其他國家難以複製 。

    盧超群指出,半導體行業主要就是複雜技術、服務與生態鏈,台灣控制著上游的材料和下游應用,這些是「拿不走」的 ,加上文化差異,例如受美國教育的人才(如史丹佛畢業生),傾向於追求成為英雄,偏好做 Open AI 這類軟體設計,而不願意到工廠動手操作和花費精力 。

    針對全球科技巨頭投入AI「永動機」,盧超群說明, 目前全球 AI 領域的策略佈局已經發展到一個「很可怕的」競爭階段 ,面對台灣策略困境,台灣首先必須專注於軟體。

    至於現有產業問題與真正的挑戰,盧超群認為,晶圓代工繼續做沒有問題 ,但IC設計和記憶體業有問題 ,因為真正的挑戰有兩點,台灣是否能了解像 Open AI 正在做的真正的軟體,如果不了解軟體,就無法做好未來的代工服務 ;另一個是台灣如何重新啟用資深人才,目前缺乏資源去運用這些人才也是未來挑戰。

    盧超群也拋出更宏觀的產業策略,他認為,台灣應該建立主權研發產業執行中心。資金不應來自政府撥款,而是從半導體和 AI 賺取的利潤中抽稅。

    他建議,外資若在台灣進行研發,也應繳稅 。例如可以計算個人所得,基於其在台灣進行的研發工作來徵收 。每年應能抽取出至少一億元的稅金,這筆錢由產、官、學、研團隊來協助管理 。
    陳俐妏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