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泥張安平示警:水泥業陷雙重危機 籲速推「台版CBAM」 防高碳產品進口傾銷

    2025-05-27 16:35 / 作者 財經中心
    台泥今 (27) 日召開股東會,董事長張安平親自出席。台泥提供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今天(5/27)呼籲政府正視國內水泥產業所面臨的雙重壓力。他指出,一方面業者需承擔本地徵收的碳費,另一方面卻又遭遇越南等國低價高碳排水泥傾銷,形成嚴重不公平競爭。他指出,政府對越南水泥反傾銷調查處理緩慢,已經嚴重衝擊本地產業,並憂心將進一步推升全台的碳排總帳。

    台泥今 (27) 日召開股東會,董事長張安平親自出席,針對股東提問一一答覆,有問必答持續近三小時。

    國內水泥產業面臨不公平競爭,張安平表示,越南與印尼水泥產能皆達1億2千萬噸,但自己國內消費量都僅約6千萬噸,遠高於實際需求,產能過剩導致低價傾銷。反觀台灣,年水泥總需求僅約1千多萬噸,根本無法承受大量進口傾銷。他不禁反問「政府的保護措施在哪裡?」

    針對越南水泥反傾銷案,張安平指出,早在2023年7月,水泥公會即已推動反傾銷調查,財政部於今年5月21日認定確實存在傾銷行為。然而,經濟部卻表示仍需觀察損害情況40天,甚至可能再延長20天。

    他坦言,不理解政府對越南水泥反傾銷案的處理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後推,導致國內業者承擔不公平的碳成本。更具衝擊性的是,越南政府同日即宣布將出口稅自10%調降至5%,進一步擴大台灣業者壓力。

    張安平強調,若政府不盡快採取措施,台灣將淪為高碳產品的進口地。他呼籲比照歐盟建立「台版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確保進出口產品同樣承擔碳成本。他直言:「碳是消費地原則,不是在哪裡生產算哪裡的碳,而是在哪裡消費,就算哪裡的碳。」

    此外,國內公共工程未優先使用低碳水泥,張安平認為,此與國際趨勢脫節。他指出,日本、美國與歐洲已將低碳建材納入政府採購政策,但台灣仍未跟進,甚至公共工程03050綱要至今仍限制混合水泥使用。他質疑部分仰賴高碳進口水泥的業者,恐為保護自身利益而阻撓政策推進。

    台泥總經理程耀輝則表示,公司已為明年第一季碳費提列共5,344萬元準備金,涵蓋水泥本業(980萬元)、社會轉型能源事業和平電力(4244萬元)及電池業務(120萬元)。然而,相較碳費支出,進口水泥的價格傾銷對公司打擊更大。

    程耀輝並分享台泥歐洲子公司Cimpor參與歐盟碳權交易系統(EU ETS)的經驗。自2018年碳權持有量為零,至2024年已累積至220萬噸,預計2025年將達240萬噸。以當前每噸碳權價格約73歐元計算,等同潛在價值近新台幣60億元。不過,程耀輝強調,這些碳權未列入公司資產或損益表,僅註記顯示,目的是因應歐盟日益嚴格的碳規範,強化台泥在未來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財經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