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國造潛艦下水5-1】不能讓官兵在「鐵棺材」執勤!台灣戰力僅剩2艘老潛艦 急需新造補強

    2023-09-25 07:30 / 作者 郭宏章
    台灣首艘國造潛艦原型艦即將於2023.9.28於高雄左營海昌工廠下水,至今海昌工廠內部潛艦產線從未曝光。圖為法國海軍潛艦航行中照片。取自法國海洋之城(La Cité de la Mer)博物館臉書粉專
    國造潛艦(IDS)首艘原型艦將命名為「海鯤」,舷號711,本週四(9/28)將由蔡英文總統親自在高雄主持下水典禮,距離9/28下水典禮及命名儀式,進入最後倒數計時。國造潛艦(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 簡稱IDS)首艘原型艦,下水典禮後,隨即於今年10月起至明年4月將展開泊港測試(HAT),緊接著進行海上測試。國造潛艦專案小組召集人、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日前曾表示,希望在明年底之前將首艘國造潛艦(IDS)原型艦完成測試,正式交艦給海軍。由於這是台灣首度進行自行設計建造潛艦,對於位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台灣而言,將是護衛海疆的水下兵力關鍵戰力,投下鉅資與無數人力,更是不能失敗的壓力。《太報》從今天起,一連四天,將從各個面向剖析,台灣為何需要自行製造潛艦、國造潛艦計劃對於台灣將帶來那些效益與影響。

    由於海上運輸是台灣的生命線,海軍要捍衛海疆安全,必須有完整的三度空間立體作戰能力,水下更是最難掌握的。但現有海軍的潛艦戰力只剩2艘壽齡35年的劍龍級潛艦,已無法應對中共大批潛艦與水面艦艇,因此,急需獲得更多新潛艦。

    據海軍人士表示,IDS首艘原型艦先前已完成封殼作業,正在高雄左營的海昌工廠中進行「下水儀式」前的整備作業,未來總共建造8艘IDS國造潛艦,並目前已著手進行劍龍級潛艦性能提升後。先後擔任過海軍司令、參謀總長的國安會諮委黃曙光也曾表示,台灣的潛艦數量若有8艘IDS國造潛艦,加上原有的2艘劍龍級潛艦,組成總共10艘的潛艦艦隊,才足以防衛台海周邊,嚇阻中共海上封鎖的企圖。

    事實上,台灣四面環海,周邊海域的掌控權至關重要,掌握「海權」,不只是維護主權象徵意義,而且台灣95%的能源與物資都來自海上,更可以說海運就是台灣的生命線。而為了維護海權,保護海上運輸的安全,必須有足夠的海上兵力,自從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稱為「U艇」(U-boat)的潛艦,將潛水艇成熟且大量的運用在水下作戰後,神出鬼沒的德軍潛艦,不只攻擊水面艦艇,也對運補英國的各國船隊造成極大威脅,足以撼動整個歐洲戰局。此後,只要有海域的國家,無不購置或自行發展潛艦,以確保水面下的防衛優勢。

    台灣購自荷蘭的劍龍級潛艦海虎軍艦(舷號794),艦齡已超過中壽期,準備進行戰鬥系統提升等改良。中華民國海軍臉書


    中國戰力強大先進 反觀我潛艦「年事已高」

    台灣為何需要建造新的潛艦?擴大台灣的潛艦戰隊成為真正的潛艦「艦隊」?其實是有實際的需要,曾任康定級(拉法葉級)飛彈巡防艦艦長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江炘杓表示,主要原因就是台灣的潛艦已經老舊,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官兵繼續冒生命危險在「鐵棺材」執行任務。

    若去掉2艘壽齡將近70年、已經是古董的茄比級潛艦海獅潛艦(舷號S-791)與海豹潛艦(舷號S-792),台灣目前真正能夠擔負水下作戰的潛艦,只剩下2艘向荷蘭購買的「劍龍級」海龍潛艦與海虎潛艦,但這兩艘劍龍級潛艦完工交艦已超過35年,許多重要組件商源已經消失,加上美國原本在2001年時同意協助台灣取得的柴電潛艦,卻遲遲無法落實,因此政府決心啟動「國造潛艦」計畫,自主籌建防衛型的潛艦,因此稱為「自主防衛潛艦」(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 IDS),在台灣自行組裝製造所需要的防禦型潛艦,預計建造8艘,與性能提升後的劍龍級潛艦,形成一支潛艦艦隊,以靜音隱匿行蹤的水下戰力,嚇阻中共海空部隊,守護台灣的海運生命線。

    而台灣主要的安全威脅,就是台海對岸的中共,共軍的潛艦整體戰力,包括潛艦數量與自製潛艦的品質,近年來不斷提升,也不讓水面艦隊專美於前。若先不提中共主要用來對付美國等遠程目標、具備發射潛射型洲際彈道彈道飛彈(ICBM)能力的092/094/094A系列核子動力戰略潛艦,就以直接能威脅台灣的東海艦隊與南海艦隊中,所編入柴電潛艦(中共稱「常規動力」潛艦),就有四個型號、超過50艘柴電潛艦在解放軍海軍中服役,實際上已經對台灣周邊海域的水面艦艇船隻都造成極大潛在威脅。

    其中向俄羅斯購買的10艘基洛級(Kilo Class)柴電潛艦,一改過去俄系潛艦噪音較大的缺點,基洛級潛艦以其噪音低、不易偵測而聞名。加上中共近年來持續自行參考基洛級等潛艦構型設計建造的039型柴電潛艦,已有至少31艘以上,還有13艘較老的035型潛艦,若再加上10艘核子動力的091/093系列攻擊型潛艦,就至少已有超過60艘潛艦戰力,可以運用在台海周邊,能把台灣海域全部封鎖。

    美曾允諾助買潛艦 14年過去仍無下文

    有人會問,為何台灣要自製潛艦?為何不去向美國爭取軍購?事實上,先前台灣並非沒有外購柴電潛艦的機會,但是總是事與願違。

    前參謀總長、現任國安會諮委黃曙光曾在海洋大學、台灣大學等大學校園演講時曾表示,我國海軍需要潛艦,因此自從前總統李登輝時代就已經訂立潛艦專案辦公室,當時試圖籌獲8艘。之後,直到陳水扁總統向美國提出軍購8艘潛艦,雖然美國總統小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同意,但因為美國已經不生產傳統動力潛艦,而且當時美國海軍也有意見。

    2001年初美國小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上台後,對台政策開始轉向,由於美國國防部等單位,從柯林頓政府後期對台灣自我防衛能力進行評估,得到的結論之一,就是反潛能力不足,因此決定積極協助台灣強化反潛能力。

    於是,小布希政府於2001年4月24日宣布一大批對台軍售,包括12架P-3C反潛機、4艘紀德級飛彈驅逐艦、6個愛國者三型(PAC-3)飛彈發射車 、M-109A6自走砲、MH-53E掃雷直昇機、潛艦使用的重型魚雷MK-48、AAV-7A1兩棲突擊車、供F-16戰機使用的AN/ALE-50拖曳式誘餌、具對地攻擊能力的空射型魚叉反艦飛彈AGM-84L,更重要的是美方同意協助台灣取得8艘柴電潛艦;當時也是自1992年小布希的父親喬治・布希(George H. W. Bush)政府出150架F-16A/B MLU戰鬥機給台灣以來,最大一筆對台軍售。

    不過,2001年4月下旬之後,美國同意「協助取得」的8艘柴電潛艦,卻只聞樓梯響,不見蹤影,主因之一是美國自己早已不生產柴電潛艦。

    由於美國海軍在全球七大洋作戰需求,自從1950年代末期、最後一型傳統動力潛艦白魚級(Barbel class)建造3艘之後,美國海軍就不再發展柴電潛艦,全部採用核子動力推進,以期潛艦能跟上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為首的航母打擊群的行動,達到三度空間的整體防衛作戰。

    美國海軍最後一型柴電潛艦白魚級(Barbel-class)首艘艦白魚號(USS Barbel, SS-580於1958年7月19日在美國朴茨茅斯海軍造船廠(Portsmouth Naval Shipyard)下水。USN photo


    此後,美國國內原本生產柴電潛艦的能量,幾年內就消失殆盡,因此,美方只能協助台灣,往美國的盟友國家洽購,但因當時中共在世界各國積極投資進軍中國市場發展各種經貿關係,加上台灣內部政治因素,反軍購聲浪等影響,加上馬英九政府上台後,積極改善兩岸關係,甚至使得美國在內等國家,都不認為有出售潛艦給台灣的必要,於是,台灣想從藉由美國協助購買柴電潛艦的夢想,從2001年到2014年,空等了14年,卻遲遲無法實現。

    江炘杓表示,在外購不著之下,台灣沒有時間再繼續等待美國的善意,唯有捲起袖子自己幹,才有機會獲得潛艦,防衛台海周邊。

    靠8艦能抗衡對岸?學者:嚇阻之餘還能突破封鎖

    由於江炘杓在海軍中擔任艦長、艦隊戰隊長等職務,對中共海空軍力、潛艦戰力也有相當研究,對於外界常在談,台灣「國造潛艦」8艘完成後,能否讓台灣的潛艦戰力能與對方抗衡,或者能提升到亞太地區國家的領先地位?江炘杓希望釐清一個觀念:「我們自己造潛艦不是為了跟哪個國家去比較,不是別人有我也要有的概念。而是潛艦真的能夠為台灣的安全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

    江炘杓表示,潛艦具隱蔽性佳、攻擊力強等特性,部署在相關海域,有利於阻絕解放軍海軍艦艇進入台灣東部海域,可降低對我形成夾擊的優勢。

    由於台灣各項物資與大量進出口貿易,都高度依賴海運,戰時更是不能被封鎖,否則將造成民生問題,更不利防衛作戰。江炘杓也強調,潛艦在反封鎖護航作戰階段,是突破封鎖的有效力量。而且,潛艦與水面和空中兵力協同作戰,將對敵軍水面編隊構成重大威脅。

    除了台海守勢防衛作戰、反封鎖的需求,長期研究國防工業、軍事投資與資源整合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也表示,國造潛艦(IDS)由於採用與美軍同規格的533公厘口徑的魚雷管,加上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協助整合的戰鬥系統,因此除了可以發射MK48魚雷之外,更能發射可攻擊地面目標的潛射魚叉反艦飛彈,因此可以把嚇阻敵軍的作戰半徑,加大到800公里遠。因此,國造潛艦IDS成軍後,讓台灣海軍更有能力達成像洋蔥般一層層的「重層嚇阻」的防衛作戰指導原則。

    砸493億不只軍事價值 還可望創造巨大經濟效益

    國造潛艦除了掌握自主的水下防衛作戰能力之外,蘇紫雲表示,事實上光是國造潛艦首艘原型艦從無到有,自行設計藍圖、建造,共投入新台幣493.62億元,至少將帶來1.8倍以上、約新台幣888億元附加的經濟效益,若後續陸續建完8艘,其經濟效益將更可觀。

    台灣的國造潛艦計劃極具挑戰性,但也成為台灣軍事迷最熱門話題,甚至民間台灣模型玩家上週得知IDS首艘原型艦可能命名為海鯤號、舷號711之後,立刻在自製1/48比例的RC遙控模型國造潛艦首艘原型艦上噴上舷號711。David Chang臉書


    事實上,投入新台幣493億餘元鉅額花費,進行國造潛艦IDS首艘原型艦的自主設計、建造與驗證,除了防衛作戰的需求之外,還能帶給台灣產業什麼好處?蘇紫雲表示,「軍事投資」不只是獲得武器本身,還能創造台灣更大的經濟效益。因為從國際國防工業多年累積的經驗與統計,一個國家在其國防工業的重大投資,事實上會帶來1.8倍以上的經濟效益,甚至有些國家還能高達4倍之多。來自國防預算穩定的支應投資,國造潛艦受益者不只是台船一家企業而已,而是會呈現在周邊相關配套的生產與製造行業。更重要的,潛艦上相關裝備與軍事科技可以技術轉移給民間,也就是潛艦相關技術本土化,將創造更大的商業效益。

    蘇紫雲分析,若台灣從無到有,自己研發、設計,然後卻單獨建造一艘的話,成本一定很高,尤其是很多測試設備、建造模具等,都是全新量身訂製打造,專屬於IDS自己,因此建造8艘不只是單純作戰需求,也是在軍事投資的角度,可以來精算攤提設計研發等成本,也就是要把「分母」變大。

    根據國防部向立法院提供的資料顯示,國造潛艦首艘艦「合約設計」階段已於2016年至2020年(民國105-109年度)編列29億9,770萬8千元。根據黃曙光在大學公開演講時指出,若當時採取直接請國外潛艦廠為台灣海軍的需求重新進行設計,恐怕要花新台幣200億元才能取得新的完整潛艦藍圖。但海軍的國造潛艦團隊聘請技術協助的顧問,本身就有多年設計潛艦經驗,在退役後以技協顧問的身份設計,幫助台灣的IDS團隊設計,因此為國家省下了不少公帑。

    蘇紫雲也強調,IDS首艘原型艦,必定會有較高的投資,包括廠房、機具、設備,但如果之後2-8艘後續艦也陸續按部就班建造,或者採用批次建造,例如兩年建造一艘,兩艘為一個批次,將可以有效的分攤並降低每一艘國造潛艦的單價,也能分批次與時俱進的改進後續艦的性能。
    郭宏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