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數位身分證」確定延後推動! 內政部強調是受疫情衝擊

    2020-04-27 10:52 / 作者 李英婷

    一個號稱「10年最大變革」的「數位身分證」,如今得再等等了!台灣原訂今年10月起換發數位身分證,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內政部今(4月27日)表示,將調整換發時程,確切時程,仍視國內外疫情狀況等而定。






    政府原訂10月開始換發eID,目前暫緩。(圖/國發會提供)



    「New eID」已經吵了10多年



    「數位身分證」(eID),簡單說,會增加一枚晶片到個人證件上,裡面記載個人資訊,能夠與戶政、健保等政府網路連結以便更新資訊,有點像是把現行的身分證、健保卡跟自然人憑證合一的概念。



    台灣推動全民身分證之政策,大致維持著10年為一周期的修正循環進行。早在1997年,也曾討論過要「多卡合一」,並一度討論透過BOT方式發行,但社會對資安疑慮,以及台灣個資保護法的相關法規尚未完備,因此計畫告吹,維持紙本身分證。



    直到2012年《個人資料保護法》正式施行上路後、甚至在2015年再次修法後,政府才開始進行身分證數位化(eID)的相關研究,並於2017年完成計畫草案,2020年公布換證計畫,接續計畫用4年時間,逐步達成100%換證率的目標。





    反對換發換發eID連署名單。(圖/台灣人權促進會)



    個資保護依然受到挑戰



    不過,行政院的「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換發計畫迄今依然受到部分民間團體的反對。台灣人權促進會在4月21日發起一連署活動,認為New eID尚有三大疑慮,不宜草率上路,更不該利用疫情引發大眾渴求安全與便利的心理,趁勢加速推動。 



    訴求一:全面換發晶片身分證有違大法官釋字第603號解釋「大法官釋字第603號解釋」即在2015年針對《戶籍法》有關捺指紋始核發身分證規定是否違憲之討論,是準副總統賴清德時任立委時提出。其認為政府強制14歲以上國民於請領身分證時按捺指紋,有侵犯人性尊嚴、人身自由、隱私權、人格權及資訊自主權等基本權利而違憲。為此,面對eID推動在即,民團認為政府應保留「無晶片身分證」的選項。



    訴求二:政府應暫停既有的換發作業,先就資安及隱私風險,進行立法或修法



    訴求三:政府應先建立獨立的隱私保護專責機關



    對於「多卡合一」產生的個資「全都露」疑慮,民間團體指出,政府說現行法制以足,不需修法或立法。但以政府最愛援引的德國為例,德國製作eID時,不僅有個資法,也有台灣目前欠缺的個資專責機關;但即使如此,德國卻仍針對eID立專法。反觀台灣,若非無法律規範,便是貪圖方便,僅以辦法訂之,何來足夠之說?



    最終,內政部還是宣布eID延後實施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今上午受訪指出,為確保資安,eID採雙晶片備援機制,晶片均通過國際安全認證標準。但目前台灣並無製作此等高防偽的PC晶片卡相關技術,由於印製身分證不能仰賴他國,原規畫至少要有千萬張的晶片卡須在台灣生產製造,透過國際廠商技術移轉,並由台積電公司代工生產。



    但現階段包含印製的機器及首批印製的卡片,都需從國外進口,原先規畫4月初要到國外取樣卡,因疫情影響而無法前往;且架設機器、印製卡片也需要時間,勢必對時程造成影響,故需調整換發期程。



    而對於外界關心的資安議題,內政部表示,將來eID換發時,民眾可自由選擇是否要附加自然人憑證;若不附加,則無相關電子簽章功能,可免去部分民眾的疑慮。另,若選擇附加自然人憑證,日後也可隨時決定停(復)用,或廢止憑證功能。絕對有多種選擇,供民眾自主決定。

     





    花敬群宣布,因受疫情衝擊,eID暫緩上路。(圖/資料照)




    李英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