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拒絕臣服為「中國台灣」!賴清德:一國兩制台灣方案 是台灣社會不可碰觸之紅線

    2025-11-26 13:14 / 作者 楊亞璇
    總統賴清德針對1.2兆國防特別預算案說明。李政龍攝
    總統賴清德今(11/26)上午召開「守護民主台灣國安行動方案」記者會,總統致詞提及,「最具威脅的腳本,不是武力而是放棄」,向侵略者妥協,最後只會換得無止境的戰禍和奴役,應該透過政府政策宣示、立法院決議、政黨及民間團體之集體作為,共同確立「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是台灣社會不可碰觸之紅線。

    賴清德表示,北京當局近來全面推進企圖把「民主台灣」變成「中國台灣」的相關行動,已經對我國國家安全以及台灣的自由民主帶來嚴重威脅。經過充分討論,研擬了兩項「守護民主台灣國家安全行動方案」作為具體的因應策略。

    他說,一如國際所關注,中國對台灣、對印太區域的威脅正在加劇。近期以來,在日本、在菲律賓,在台海周邊,各類型的軍事侵擾、海上灰色地帶、假訊息認知操作等複合威脅不斷,讓我國在內的區域各方深感不安與困擾。

    賴清德說,不僅如此,北京當局也以2027年完成「武統台灣」為目標,加速侵略台灣的軍事整備,持續升高在台灣周邊的演習及灰帶侵擾,企圖「以武逼統」、「以武逼降」,併吞台灣。

    賴清德指出,武力之外,中國正升高法律戰、心理戰、輿論戰,企圖在世界上消滅台灣主權,更藉「反獨促統」及「跨境鎮壓」(Transnational repression),企圖蠶食鯨吞中華民國政府的管轄權,形塑對台灣實質「治理」的假象。

    他說,在台灣內部,中國正加大統戰滲透與分化,混淆國人的國家認同,削弱我們的團結,以強加實踐他們主張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愛國者』治台」目標。

    賴清德指出,這些作為,目的都是要把自由繁榮、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的「民主台灣」,關進威權專制的「中國台灣」裡,達成併吞台灣,稱霸、宰制印太區域的野心,因應前所未有的嚴峻情勢,國安團隊已經規劃兩大行動方案,全面應對迫切的國安威脅,全力守護「民主台灣」。

    賴清德重申,「民主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人及國際友人稱呼我們國家為中華民國、台灣或中華民國台灣;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台灣主權不容侵犯併吞,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由2300萬台灣人民決定;這就是我們要捍衛的現狀。

    他說,堅決反對中國扭曲聯大2758號決議、利用二戰歷史文件竄改史實,妄稱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我們更高度警惕,中國在加快「武統台灣」軍事整備的同時,更在國際、兩岸及各領域,加大推進假和平為名的「強制性統一」,企圖把台灣變成中國管轄的一部分。

    賴清德說,國家安全沒有妥協的空間,國家主權和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是我們立國的根本,無關意識形態之爭,更不是「統獨之爭」,而是我們要捍衛「民主台灣」、拒絕臣服為「中國台灣」之爭,這就是台灣人民的共同立場。

    賴清德提及,歷來所有民調都顯示,國人壓倒性反對中國設定統一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我們應該透過政府政策宣示、立法院決議、政黨及民間團體之集體作為,共同確立「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是台灣社會不可碰觸之紅線,並在此基礎上,對國內政黨、法人團體、民間社團等與中國進行交流及政治對話,建立制度性規範,以民主治理及透明化原則,杜絕中國利用台灣內部矛盾,推進「強制性統一」。

    賴清德喊話,各位國人同胞,在中國所有併吞台灣的劇本當中,最具威脅的,不是武力,而是「放棄」。有一些人在中國的統戰攻勢下,甚至把堅持民主、擁有自由都視為對中國的挑釁,錯以為只要台灣人願意「割捨一些自由」、「犧牲一點主權」,屈辱地接受「民主台灣」變成「中國台灣」就可以換取「和平」。

    賴清德說,然而,歷史證明,向侵略妥協,最後只會換得無止境的戰禍和奴役!1938年的歐洲,曾經相信只要捷克割讓一些土地給法西斯,就可以換來「一世代的和平」,結果迎來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無數的苦難和悲劇跟著而來。1951年,西藏人民一度以為和北京簽署了「十七條協議」,就可以守住西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結果是西藏人民的雪國,變成了共產黨腳下的紅色高原。

    賴清德指出,民主不是挑釁,台灣的存在更不是侵略者破壞現狀的藉口!

    賴清德強調,作為民主國家,或許朝野藍綠各有不同立場,但我們深深期待,在守護中華民國台灣的民主自由,確保國家主權,反對破壞區域和平穩定現狀的前提下:守護「民主台灣」,不讓台灣被武力或其他強制性方式所併吞、淪為「中國台灣」,必須是政府、朝野以及全體台灣人共同的責任,「我們只能團結,也必須團結一致,才能守護我們的國家,守護作為台灣人民的自由。」
    楊亞璇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